有颜值有实力 运河小村“创”出乡村新景
2025-11-28 浏览量:0

绿树成荫的村道、干净清澈的河道、横卧碧波的栈桥……顺着依大运河而建的524国道一路向南,在崭新的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南面,坐落着一座精致的江南小村——吴江区八坼街道农创村。

既有“颜值”、又有实力的农创村。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越来越多的人,用脚为这座既有“颜值”、又有实力的村庄“投票”——城里来的客人选择在丰富业态里度过周末时光,青年学子们也频频走进一路之隔的农创,认识乡村、感受乡村,让科学精神与乡村情怀在大运河河畔交汇融合。

凭借着党建引领的强劲动力,农创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庄的华丽转身,在增加村民“居有所乐”幸福感的同时,也为小村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固支撑,谱写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算好经济账 创致富之路

秋阳铄金,万物并秀。农创村村口,山荡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这是一片位于村南部的开阔水面,面积超过300亩。水美鱼肥,很多“钓友”慕名而来,撒饵抛竿,在这里度过愉快的垂钓时光。

山荡是农创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的“见证者”。早先,这里是用于养殖的鱼塘,2019年后,农创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将水面资源对外发包,依托农村产业交易平台吸引社会力量竞标,在山荡做起了垂钓。随着基础设施的提升,周围的环境“靓”了起来,也带来了文旅“流量”。

水美鱼肥的山荡。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从“向湖底要粮”,到“养水生金”,山荡的转变,只是农创村践行“两山”理论的一个生动案例。农创村多年对基建的建设,进一步带动了社会资本对好环境的青睐,目前该村已吸引了近千万元社会资本的投入。

围绕“强村富民”的目标,农创村进一步深挖资源禀赋,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闲置杂货店改造升级后,变身“农萌时节·树林书屋”,将“村咖”体验与自然教育、农耕科普等内容融合,为传统乡村注入新潮活力;依托千亩苗木和百亩果园基础,该村又引入蓝莓、枇杷等果蔬种植,建设硒果田园综合体,使传统种植变成可玩可尝的“体验农业”,同时提升的还有150多亩退渔还田的土地、130多亩林地的利用率与收益,招引不觉晓露营基地、小蜜蜂田园生态露营地等9个优质文旅项目;村里更将无人机培训、应用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云航低空产业研训基地,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农文旅+低空”融合发展的振兴新路。

“乡村振兴,要算好一本经济账。”农创村党总支书记沈军金介绍,目前,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从2020年的501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789万元,增长近60%。每年村里都会拿出超过10%的收入,为村民发放各种福利,让大家享受到发展红利,实现“产业兴、村庄强、村民富”的目标。

大事要协商 创善治之道

红屋顶、水泥地,灌木绕着小院,绿树掩着白墙——走进农创新村,村民们正忙着在晴好的阳光下晾晒衣被。“现在新村住着舒服,做饭是‘伸手有气’、洗澡是‘热水随来’,比以前‘军营里’方便很多了。”村民老钱说。

农创村新老民宅对比。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村民口中的“军营”,离新村不远,那是一大片无人居住的老房子。从空中看,房子呈现出“M”形,前院养着猪,后院住着人。20世纪70年代起,老一代农创人就是住在这样简陋的房子里,靠着勤劳的双手,在运河边打拼出一片天地。

2005年干净整洁的农创新村建成后,村民陆续搬进新居。2022年起,村里又协调多方力量,启动了管道燃气接通工程,成为吴江区首个由村集体筹资实现全村接通管道燃气的行政村。施工中,村里积极协调雨污分流、农村污水治理等工程队伍,一次性开挖,彻底完善好地下管网的建设,让施工对村民生活的影响最小化。

“为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有事大家都一起商量,一个村就像一户人家一样和谐。”沈军金说,村“两委”组织村民们开展政治协商,大家举手表决,把关心关注的实事项目分个先后次序,每年集中力量办好办实一件。近年来,农创村就陆续解决了菜地灌溉设施建设和小区主干道维修等事项,培养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亲身感受到共治共享的成果。

村民喜闻乐见的美丽菜园。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村部前的便民超市,也是村民们经常集中聊天聚会的场所。村党总支联合超市,搭建起积分兑换平台,让停留在纸面上的文明积分,可以转变为可观可感的实惠。该举措实施以来,仅2024年村民们就将价值超过10万元的生活用品带回了家。

聚焦“软治理” 创文明之风

这两天,一则则《农创新讯 德创新风》宣传海报张贴在房前屋后的布告栏里,大方美观的设计,一张张熟悉的乡邻面孔。在“乡村主理人”王秀珍的带领下,大家热烈讨论,结合生活实际畅谈何为文明新风,如何践行文明举措,充分发挥了“乡村主理人”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这样的新形式传播文明之风,是农创村的顺势而为。作为八坼街道“运河科创学镇”三年规划的先行启动区,农创村已相继完成了《农创村村庄规划》和《八坼街道运河学镇农创片旅游规划》,确定了“大学小村 青春农创”的发展定位,这也进一步要求农创村从“硬整治”向“软治理”转变,培育文明之风擦亮幸福底色。农创村紧扣“创”字核心深耕文明建设,利用毗邻苏大未来校区的区位优势,用心打造“智创”赋能乡村发展、“趣创”丰富文化生活、“德创”涵养文明新风的“三创”品牌,让文明新风浸润村庄每个角落。

由杂货店改造成的“农萌时节·树林书屋”。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超过30年历史的农民戏院,不仅是新老农创人的回忆,也是倡导新风的坚实阵地。老人们爱看的越剧、锡剧定期上演,村民们自发组建的“芳华戏韵文艺队”也会登台亮相,让乡村邻里的村情实事用乡音娓娓道来。“村民们因戏结缘,我们就用‘以老带新’的模式壮大队伍,把传统戏曲创新演绎,让老百姓唱给老百姓听。”文艺队负责人张芬花说。

村级理发室焕新“惠民理发室”。八坼街道供图

考虑到全村60%以上的村民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创村发挥党建“朋友圈”优势,以“小切口”工程打造便民服务新场景,提升文明实践的精度和温度——在吴江烟草公司的支持下,八十年代的村级理发室焕新“惠民理发室”;农创新村小区传达室也摇身一变,成了“睦邻点”,老年人唠家常又多了新去处。

(苏报融媒记者 王英 陆宇其/文)


来源:引力播

编辑:罗宇凡

审读:高原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