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路“四季果”——田野里生长出比果实还甜美的风景
2025-11-28 浏览量:0

风吹稻浪,金波潋滟。11月的北太湖边,我们走进了项路村——千亩稻田正逢收割时节,几台收割机在田间有序穿梭,空气里漾开新稻的清甜。白墙黛瓦,稻野金灿,眼前俨然一幅流动的江南丰收图。

这份扑面而来的丰收感,背后是项路村厚实的产业根基。坐落于相城区望亭镇最南端的项路村,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全村耕地有4158亩,光是水稻就占近2700亩。在这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肥沃的土壤与温润的气候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村民。

如今的项路村,已悄然从传统水乡村落蜕变为智慧生态新村。漫步其间,既能触摸到土地的温度,也能感受到时代的新风。

看:智慧赋能稻米香

沿着项路村的姚家浜路缓缓前行,两旁高标准农田连绵如织。在田埂边,我们遇见了项路生态农场的负责人朱祺雯,她欣喜地捧起一束沉甸甸的稻穗介绍:“今年收成特别好,亩产预计能达到1200到1400斤。”

这丰收的景象背后,是项路村精心构建的“规模化、数字化、品牌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村党委书记戈仁祺介绍:“我们不仅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还在田间布设了90套环境监测设备,建起‘智慧项路’数字平台,让农业生产变得精准又高效。”

11月项路村迎来水稻大丰收。苏报融媒记者 胡兴怡/摄

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同时,项路村也在探索多元化的种植模式。距离项路生态农场不远处的天纯农场里,负责人吴惠楠正仔细查看酵素的发酵情况。12年来,他坚持用自制酵素替代农药,以辣椒、艾草、洋葱等八种植物为原料研制出各类酵素,针对养土、施肥、除草等不同环节研究出不同的酵素使用方法。“这些酵素不仅能有效防治病虫害,更让土壤始终保持活力。”吴惠楠强调。如今,吴惠楠的有机大米已远销香港,并成功获得欧盟进口认证。

新一代农人则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朱祺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也将传统稻米玩出了新花样,她创新推出的大米月饼收获众多粉丝,并通过直播带货将项路村的大米故事传遍四方,走出一条集研发、生产、销售与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特色发展之路。

品质铸就品牌。如今,项路生态农场、董巷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巨美”大米荣获苏州地产优质稻米银奖,“新巨”品牌更斩获优质大米金奖。

稻田里的丰收刚刚落幕,新一季的麦种已悄然入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新的希望正在静静孕育。

品:村里结出“四季果”

11月的项路村,空气中已带着些许凉意,但路边连绵的白色大棚里,依然能寻见生命的绿意。走进林莓莓草莓园,几座新建的大棚格外醒目,负责人林亚萍正俯身查看草莓的长势。“今年我们新建了几个大棚,”她直起身向我们介绍,“不仅用于草莓品种的对比实验,也为各类农业体验活动提供空间。一些品种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口感会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系统对比,筛选出更优质、更适合本地环境的草莓。”

望着眼前这些刚刚开花的草莓,不禁让人回想起盛夏时这片土地的丰饶。从5月开始,络绎不绝的游客便涌入了项路村。这里的空气里都飘散着清甜的果香,农人们忙着分拣刚下枝头的新鲜果实,一旁的游客则沉浸在采摘的乐趣中。7月,走进路边连绵的白色大棚,可以看到巨峰葡萄颗颗饱满,紫得发亮;“阳光玫瑰”晶莹剔透,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绿油油的藤蔓下,圆滚滚的西瓜在地里静静生长;沉甸甸的翠冠梨挂满枝头。

项路村组织亲子采摘活动。苏报融媒记者 胡兴怡/摄

在红光老木匠葡萄园里,夏才兴师傅曾笑着和我们分享,他的“夏黑”葡萄卖得最好,园子里还种着“阳光玫瑰”和甜度极高的“金手指”。

这份从夏到秋的品质坚守,源于项路村扎实的农业根基。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果园通过实施精准的肥水调控,构建绿色安全生产流程,建立产品溯源档案,并增施有机肥以提升土壤肥力,从根源上保障了果实的风味与品质。

从春日的草莓,到夏季的桑葚、蓝莓、葡萄、西瓜,再到正当时令的稻米与红薯——项路村已形成一条四季农业链。这个天然的“水果市场”,正以其丰富的品类与沉浸式的采摘购买体验,吸引着越来越多前往北太湖度假的游客。临走时带几筐当地水果,已成为许多人的默契选择。

“今年,‘水果村’的名字确实响亮了。”戈仁祺说,“接下来,项路村还将开辟新田,专门种植枇杷、猕猴桃等特色水果。我们要让游客每个季节来都有得摘、有得玩,让项路水果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游:乡村旅游开新局

项路村的田野里,悄然生长着比果实更甜美的风景。

今年夏天,村里的“农趣采摘线路”正式上线。亲子家庭来到田间地头,摘西瓜,摘葡萄。果农们一边指导,一边向大小朋友们讲述着作物的生长故事。看着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自己劳动成果时那满足的笑脸,便能懂得这项活动的意义。

秋日的项路村,更多创意在田野间萌发。村里的各位主理人自发联动,让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田园体验项目在此绽放。

在林莓莓草莓园和项路生态农场,我们正巧赶上一堂生动的“秋收课堂”,原来,林亚萍与朱祺雯一同别出心裁地策划了“秋收课堂”。水稻蜜薯成熟季成了最佳的自然教学时机。孩子们卷起裤脚,赤脚踩在温润的泥土里,小心翼翼地挖掘宝藏。“我挖到啦!”小朋友高举沾满泥土的蜜薯,脸上绽放出无比自豪的笑容。随后,孩子们在农户的指导下学习割稻,金色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来项路村,也少不了到“稻·美术馆”走一走。这座由“吴县红光小学”改造的“稻·美术馆”,教室和走廊都被完整保留。“这里保留着原有砖木结构,融入了现代艺术装置。”馆长杨明介绍,美术馆的打造过程采用了轻介入、微改造的“针灸式”更新方式。项路村生态资源丰富,除了将废弃小学改造为美术馆主体空间,打造出“新旧对话”的建筑美学,还在村道、田野、河岸设置了雕塑、墙绘、光影艺术等作品,使艺术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构建成为全域开放式“美术馆村落”。据了解,“稻·美术馆”二期已经在建设中。

项路村通过不断丰富的活动业态与参观点位,为农旅融合注入了全新活力。层出不穷的新场景、新体验,不仅聚拢了旺盛人气,更实现了“人气变现、乡村蝶变”的良性循环。

“除了夏季的采摘之旅,我们正在打造秋季的稻田之行。”戈仁祺介绍,“未来,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割稻、磨米,还能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晒秋的民俗文化。”

从四季不断的农产品,到深入田间的村游线路,再到充满艺术的田间装置,项路村正在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而是成为集农业生产、休闲体验、艺术美育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今年,在第二批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榜单上,项路村榜上有名,随着越来越多市民走进项路村,体验农耕乐趣,感受艺术魅力,这座北太湖畔的村庄正书写着一个关于土地、艺术与人的美好故事。

(苏报融媒记者 胡兴怡/文)


来源:引力播

编辑:罗宇凡

审读:高原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