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今年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5周年。11月26日,记者从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上获悉,苏州垃圾源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约86.1%,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据介绍,五年来,苏州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建筑垃圾整治攻坚行动、重塑全链条管理模式,垃圾治理加快迈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稳居全国大城市前三名,建筑垃圾数字化监管工作在全国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2024年,全市累计处理生活垃圾894万吨,其中可回收物166.6万吨,纳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害垃圾622.2吨,全量无害化处置;厨余垃圾171.5万吨,主要采取厌氧发酵工艺提取油脂,用于生物柴油加工;其他垃圾483.8万吨,全量焚烧发电,年焚烧发电量约30亿度(相当于11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量)。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约86.1%,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以上为苏州市垃圾治理相关设施汇总。苏报融媒记者 陈秀雅/摄
2024年,全市共产消建筑垃圾约8475万吨,其中工程渣土7759万吨,主要用于土地整理、工程回填,少量制砖(瓦);拆除垃圾434万吨、装修垃圾(含工程垃圾)282万吨,以资源化终端处置为主、市场化利用为辅,生产出各类再生骨料等再生产品。全市建筑垃圾总体利用率稳居90%以上。
近年来,苏州逐步建成全品类资源化利用体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全市5614个居民小区和910个行政村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目前已建立“不同队伍、不同车辆、不同频次、不同去向”的“四不同”收运体系,配备各类分类收运车辆10448辆。秉持“末端保前端”工作理念,苏州建成日处理能力超2万吨的现代化处置终端,基本满足各类垃圾处理需求,率先在全省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烧、零填埋”。
针对“前端分”这个薄弱环节,我市常态化开展专项治理,动态梳理202个问题突出小区,完成针对性帮扶治理。因地制宜,优化投放管理,656个居民小区设置“过时投放”点,近一半小区延长投放时间或增开投放时段。常态化开展执法监督,重点检查物业企业等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分类情况,查处混装混运、随意倾倒等行为,五年间累计教育劝阻175.3万起,行政处罚67.6万起。
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苏州建成9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终端,完成12处装修垃圾调配点提标,年处理能力685万吨(拆除垃圾414万吨,装修垃圾271万吨),满足当前拆迁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处置需求。预计至2030年,全市新(扩)建设施6座,年处理能力达917万吨。同时,严格落实“严查、严打、严惩”的工作要求,对建筑垃圾“两非”案件一律顶格查处,对涉案交通工具一律最长时间查扣。城管、公安食药环侦、交管、网安等部门一体联动,组织开展“零点行动”“夜鹰行动”等一系列集中整治行动。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累计查办建筑垃圾“两非”案件线索219起,较去年整治期间下降66.9%,违法运输车辆全部依法查扣。加强案件梳理逐条摸排线索,重点打击跨省“两非”案件“组织者”。建立完善外地涉案车辆和疑似“组织者”人员库,目前已两批次入库管理28名“组织者”人员和1151辆涉案车辆信息。(苏报融媒记者 陈秀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