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家教家风则是涵养文明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固始县立足县域实际情况,创新探索了“网格+家教家风”双轮驱动治理模式。该县将县社会治理中心的统筹协调功能与基层网格的精准服务效能深度融合,不仅用优良家风滋润了乡土民心,而且利用网格体系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这种做法构建了一个“组织强、民心聚、风气正、事业兴”的基层善治新格局,为新时代县域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中心牵总,完善“网格+家风”联动体系
固始县坚持系统思维,将县社会治理中心作为统筹全县基层治理的“中枢大脑”,牵头搭建了“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治理架构,并将家教家风建设全面融入网格治理体系。在县社会治理中心的统筹调度下,全县科学划分了3565个基础网格,配备了70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全覆盖。
针对网格治理与家风建设融合不足的问题,该县社会治理中心牵头制定了《固始县网格员管理考核办法》《网格事项清单》《网格员职责清单》等文件,明确将家风培育、文明创建、矛盾调解等工作纳入网格工作职责清单,推动网格员成为家风传承的宣传员、文明新风的引导员、矛盾化解的调解员。同时,建立“每月调度、季度考核、年度评优”的工作机制,将家风建设成效与网格治理考核挂钩。通过县社会治理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实时跟踪各网格家风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网格+家教家风”模式落地见效。
此外,该县社会治理中心还联合县司法、民政等部门力量,组建了“家风宣讲团”和“矛盾调解专家组”,下沉网格开展常态化服务。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依托固始县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平台开设“家风课堂”,推送经典家风故事和法律法规知识;线下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网格,开展家风讲座、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形成了“中心统筹、部门联动、网格落实、家风赋能”的良性互动格局。
网格深耕,激活家风建设“神经末梢”
基层网格是“网格+家教家风”模式的具体实践载体。固始县各网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家风建设与日常治理、民生服务、文明创建等工作深度融合,使优良家风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文明培育方面,各网格以“星级文明户”“五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红黑榜”公示、流动红旗评比等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家风建设的积极性。网格员化身“家风观察员”,走家串户收集整理本土家风故事,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优良家风融入网格宣讲内容,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张老埠乡作为该模式的先行试点,创新在网格中设立了“积分超市”——村民参与家风传承、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工作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使“德者有得”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基层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向“一起议、同心干”转变。
在矛盾化解方面,网格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家风教育贯穿矛盾调解全过程。针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通过唤起亲情、邻情化解隔阂,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县社会治理中心数据显示,自“网格+家教家风”模式推广以来,全县网格内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3.86%,信访积案同比下降35%,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在民生服务方面,各网格依托家风建设凝聚的群众力量开展精准化服务。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网格员联合志愿者实施结对帮扶,通过代购代办、健康体检、心理疏导等服务,让群众感受到网格的温度。同时,借助网格力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如洪埠乡依托网格精准摸排群众需求,推动成立种植合作社,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番城街道通过网格宣传引导,动员群众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使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典型引领,凝聚善治文明强大合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固始县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县社会治理中心的宣传推广平台,大力宣传“网格+家教家风”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推动优良家风蔚然成风。
全国人大代表、张老埠乡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汪荣秀扎根基层23年,创新探索“网格化管理+家风家教”双轮驱动模式:在自家院墙外开设“连心门”,方便村民随时反映问题;带领党员干部清理垃圾、拆除旱厕,改善村庄环境;组织留守妇女技能培训,推动成立合作社、引进就业项目,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在她的带动下,桥头村形成“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成为“环境美、产业兴、人心齐”的新农村典范。
如今的固始县,县社会治理中心统筹有力,基层网格运转高效,优良家风浸润人心。从城镇社区到乡村田野,从邻里互助到产业发展,“网格+家教家风”的治理模式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文明乡风更显浓郁、群众生活愈发幸福。固始县将持续深化“网格+家教家风”建设,不断完善县社会治理中心的统筹协调机制,丰富家风建设载体,让网格治理与家风建设同频共振,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