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日前,东南亚重吊班轮从苏州港太仓港区首航,满载近10万立方米“中国制造”,驶往印度尼西亚格雷西港和雅加达港。该班轮以半月班模式运营,覆盖西太平洋及澳新区域,直达东南亚主要港口,承运风电项目、高铁机车、工程车辆、特种柜及重大件设备、钢结构等货物。
“苏州港太仓港区背靠长三角经济腹地,区位优势显著,且与中远海运特运拥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双方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各码头企业提供灵活高效的服务,港口管委会和口岸单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使太仓港成为特运最具归属感的‘母港’。”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货运技术部副总经理李明说。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咽喉,苏州港也是长江沿线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这里不仅是众多企业联通世界的“万能接口”,也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
2025年,苏州港加快织密航线网络布局,突出特色化、定制化,进一步增加内外贸干线和内河延伸的覆盖面;预计沪太联动完成190万标箱,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核心港;“港内穿巴”“内河穿巴”“徐苏穿巴”“苏申快航”“甬苏快航”等穿巴体系全面搭建,“一港四区”享受零等待、零靠泊费、零中转费等改革红利,共享苏州港航线和空箱资源优势;建成苏州港一体化服务平台,集成各港区公共服务,实现业务办理“一次登录、全网通行”。
苏州港一体化改革纵深推进、赋能发展,“十四五”以来,改革成效日益凸显,“一港四区”攥指成拳、协同发力、美美与共,港口生产能级持续跃升:集装箱吞吐量接连跨越600万、800万、900万标箱三个大台阶,并在2024年突破1000万标箱,成为全国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千万标箱的内河港口,2025年预计较“十三五”末增长超60%;货物吞吐量稳中有进,2024年首次突破6亿吨,2025年预计较“十三五”末增长超10%。
密集的航线网络,带来日益频繁的经贸交流,让物贸港触手可及。“十四五”以来,在“前港—中区—后城”发展策略引领下,苏州港加速推进物贸转型,深耕海鲜、木材、水果、大宗商品、整车、汽车零部件、粮油、纸浆等货种,由此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物贸产业集群,稳居长江第一大汽车出口港、长江第一大粮油进口港、全国第二大纸浆进口港地位。特色货种得到进一步丰富,产业体系逐渐完善。2025年,苏州港外贸“新三样”预计完成出口超80万标箱,同比增长超50%,其中完成苏州及周边企业生产的储能柜出口超1.2万标箱;建立高端冷链农产品进口标准化机制,成立生鲜食品通关保障专班,累计进口越南火龙果及香蕉212吨、泰国椰青45吨。物贸主营收入从“十三五”末的1005亿元增至2000亿元,年均增长19.8%。
作为“苏南百姓家门口的港口”,为了让更多企业顺利地“走出去”,苏州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宜业港口招牌。苏州港建立企业问题快速响应机制,针对汽车零部件、煤炭等货种,开辟绿色通道,提升通关便利性。同时,完善件杂货船舶监管办法,细化船舶进出港申报、靠泊调度等流程,增强通航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船舶周转效率;优化港口经营许可证延续、法人信息变更等事项,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政务服务好评率100%。
面对企业因关税调整所带来的集中出货难题,苏州港第一时间成立稳外贸工作专班,建立外贸企业舱位保障“兜底机制”,充分发挥苏州港对本地外贸企业保障作用。积极对接重点外贸企业,帮助解决因关税调整所带来的集中出货难题,4月以来,累计为70余家企业、5000余标箱减免堆存费,调运空箱23万标箱,确保到苏州港外贸货物出口“一箱不落”,为苏州及腹地城市外贸保稳提质提供了坚实支撑。
苏州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苏州港将持续发挥“江尾海头第一港”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链接全球窗口,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港口支撑。
(苏报融媒记者 周哲 刘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