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头“站岗”数据“跑路”,苏州以“AI+”赋能城市治理
2025-11-25 浏览量:0

“百家巷润园小区附近有树木严重倾斜,有倒伏风险,已锁定位置并推送至属地。”近期,数字苏州建设有限公司开发的AI融合赋能平台上,一条由AI算法自动识别的治理线索完成生成与派单。在苏州各区域,多个摄像点位都搭载了专属“智慧大脑”,以“科技之眼”替代人工巡查,7×24小时扫描街巷里弄的各类治理隐患,这正是依托数字苏州建设有限公司建设的“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结合AI自迭代模型深化城市治理的缩影。

“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结合AI自迭代模型深化城市治理。图片由苏州数智科技集团提供

随着城市运行数据呈指数级增长,传统人工巡查的管理模式在覆盖范围、响应速度、标准统一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在苏州市数据局和市信息中心指导下,苏州数智科技集团子公司数字苏州建设有限公司创新构建AI融合赋能平台,以“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为基石,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智能决策转变。

“覆盖高空、低空和地面的智能感知体系,如同为城市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数字苏州项目负责人介绍,高空有卫星遥感“苏空巡”捕捉区域环境变化,低空有无人机“苏翼巡”开展立体巡航,地面则有“苏智巡”移动巡检车和覆盖全市的AI摄像点位构成的密集感知网络。通过统一调度这些资源,叠加百余种AI算法模型,系统实现了对环境变化、市容秩序等治理要素的全时段智能识别。“与人工巡查相比,AI算法能精准扫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边边角角’,让道路塌陷、设施异常等86种问题无所遁形。”项目负责人说。

如果说固定摄像点位是“微体检”的“固定诊室”,那么“车过即检、问题即现”的“苏智巡”就是流动的“诊疗车”。在出租车、执法车上加载的AI摄像头,让每一台车辆都变成移动的巡查站,单台车日均覆盖千余公里道路,有效弥补了固定探头视野局限,实现城市感知“动”“静”结合。在移动车载视频行驶过程中,系统持续识别城市治理线索并即时定位,识别结果自动分类推送至城运平台,生成结构化工单。今年7月台风“竹节草”保障期间,通过道路积水AI算法实时预警风险点位,配合12345热线数据等信息,为水务、住建等部门提供精准处置依据。自上线以来,“苏智巡”日均运行里程超上千公里,联合“苏翼巡”“苏空巡”日均发现治理线索超1万条。

海量线索的高效处置,离不开智能调度技术的支撑。平台构建了具备智能调度能力的 AI 应用,并融合多模态感知与检索技术,实现了实时画面、处置资源与业务系统的高效联动。这种智能调度能力在大型赛事保障、节假日人流剧增等复杂场景中同样成效显著,指挥架构、部门职责、决策信息一屏总览,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完成一键会商和派单,大幅提升响应效率。

从城市日常的“微体检”到突发的台风防汛,100余种城运AI算法模型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而其背后正是源于苏数科集团在数据要素领域的深厚积累,其构建的高质量数据集和数据流通平台,为AI模型的训练优化提供了坚实支撑。“下一步,苏数科集团将深化技术攻关,优化模型训练框架,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攻坚关键算法的研发与转化,持续提升数字城市运营的智能化水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苏报融媒记者 朱琦/文)


来源:引力播

编辑:罗宇凡

审读:高原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