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映初心 巾帼建新功】淮河之滨“筑梦人”——记淮滨县第一小学巾帼教师团队
2025-11-11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文/图

在淮河之滨,有这样一支“娘子军”:她们占全校教师的84.4%,用柔肩扛起4600多名孩子的明天;她们是“党员先锋”,更是校园里永不熄灭的灯。

她们,就是淮滨县第一小学的巾帼教师团队——一群把教育写成诗、把讲台站成风景的人。

党建铸魂,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为什么红旗是红色的?”面对孩子的提问,淮滨一小“党员示范岗”的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她们带着学生走进烈士陵园,听守墓人讲述长眠于此的英雄故事。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道:“原来红色,是英雄的鲜血,也是我们胸前红领巾的颜色。”

这样的红色教育,在淮滨一小不是口号。校长白良生带着12个“党员示范岗”,把红色教育融入日常:360场“童心向党”主题班会上,孩子们用童声讲述英雄故事;120次红色宣讲中,老兵的泪光与少年的敬礼交汇。

除了课堂教学,她们更注重实践育人。每年清明节的烈士陵园扫墓、国庆期间的“我与祖国共成长”系列活动,让爱国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课堂革命,让学习“燃”起来

五年级作文课上,赵莹莹老师播放了一段环卫工扫雪的视频。“写写你看到的光!”孩子们的字句让她落泪:“路灯下的雪花,像爷爷的白发”“她的扫帚,画出了城市的早安”……“情境作文教学法”推广后,全校作文优秀率提升30%,但赵莹莹更珍视的是:“孩子们学会用温柔的眼睛看世界了。”

数学组的“分层作业设计”让学困生重拾自信,成绩普遍提高。56项市级优质课奖项、10项省市级课题背后,是她们深夜磨课的灯光、假期培训的足迹。2023年全县教学质量评估,淮滨一小女教师所带班级优秀率高达92%。她们开发的《经典诵读》《淮滨之韵》等校本课程,获评市县级优秀。

“我们不是教知识,是点燃火种。”赵莹莹说。

爱心守望,让校园“暖”起来

这样的温暖,在淮滨一小时常上演:清晨7点,女教师准时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午休时,她们轻拍不安的孩子入睡;放学后,60余位女教师自愿参与课后辅导……

徐畅老师的故事,是这支团队的缩影。2025年春,母亲在阜阳重症监护室治疗,她每周奔波于淮滨与阜阳之间,却从未耽误一节课。最让人动容的是,当她得知班里一名留守儿童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时,毅然改签车票,拖着行李直接从车站赶到学生家中。

“孩子的手冰凉,我得捂热它。”徐畅紧握着他的手,轻声安慰。而孩子们也用最纯真的方式回应着老师的爱——那些午后,当老师累得趴在桌上睡着时,他们悄悄约定:“我们轻一点,让老师多睡会儿。”

记者短评

让每个梦想都开花

□时秀敏

淮滨一小的女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教育即播种”的真谛。

她们是“红色园丁”,让党建与童心共鸣;她们是“创新工匠”,让课堂与未来接轨;她们更是“暖心妈妈”,让校园与家庭相连。

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是轰轰烈烈的改造,而是细水长流的浸润,是清晨校门口的那个微笑、作业本上的那句鼓励、孩子眼中被点亮的星火,是让每个梦想都开花……

这支队伍之所以闪光,不是因为站得多高,而是因为蹲得很低——低到能听见每一个孩子的心跳。

她们,是最美的“筑梦人”。

记者:时秀敏

编辑:翟存鸣

审读:高原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