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策守得自在天——信阳人大十年立法系列回眸之六
2025-10-30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炜

深秋的信阳,天空被连绵的秋雨洗了一个多月后,秋高气爽。摄影爱好者刘先生翻看着手机里夏天的照片——那是他8月某个午后抓拍的画面:湛蓝如洗的天空中,云彩惬意地舒展着身姿,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彩画。他在朋友圈写道:“信阳的夏天,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这个秋天,虽然镜头里更多的是雨雾朦胧,但刘先生知道,这片天空的底色从未改变。数据显示,即便在连续阴雨的这一个多月里,信阳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依然在全省保持领先——这片蓝天背后,与一部正在实施的《信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密不可分。

正是这部法规,让蓝天白云不再是靠天吃饭的偶然馈赠,而是立法者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即便在难得放晴的间隙,信阳人依然能在朋友圈欣赏到晚霞将天空渲染成金黄与橙红交织的画卷。这样的美景,如今已成了四季的常态,见证着一座城市守护蓝天的坚定决心。

“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必须主动作为”

时间拨回至2019年。彼时的信阳,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山清水秀天蓝”是其最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江南北国、北国江南”是其令人神往的独特气质,“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是游人给予其的最高赞誉。这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是信阳最大的发展优势和营商环境。

然而,信阳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数据波动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那几年,信阳的天空并非总是如同今日这般澄澈。秋收时节,数以千计的收割机轰鸣着涌入广袤的农田,部分未加装防尘装置的机械,所过之处尘土飞扬,形成一条条“黄龙”,与“北国江南”的诗画意境格格不入。建筑工地的扬尘、城区偶发的露天烧烤乃至春季漫天飞舞的柳絮杨絮……都成了拉低“信阳蓝”纯度的污染源。

更令人担忧的是,区域性的污染传输压力持续存在,信阳的空气质量指标虽仍位居全省前列,但稳定保持的压力空前。

紧迫感,前所未有。不能再满足于零敲碎打的临时管控,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只依靠行政手段和“人海战术”,必须发挥立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制定一部契合信阳实际、彰显信阳特色、解决信阳问题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是守住绿水青山、保住蓝天白云的“关键一招”。

正是在这种“等不起、慢不得”的共识下,经市委决策,市人大常委会将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提上重要日程,市政府积极牵头起草,加速推进。一场为守护“信阳蓝”而进行的立法攻坚战全面打响。

“每个条款都要沾着露水、带着泥土味”

立法工作启动后,立法团队没有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将脚步迈向基层,让《条例》“沾露水、带泥土”。

2019年7月9日清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立法调研组,深入浉河区、平桥区的田间地头、建筑工地。“这台收割机有没有装除尘设备?”“工地的喷淋系统能不能全覆盖?”调研组认真了解大气污染来源和管控现状,探寻解决之策。当日下午,调研组召开座谈会,与基层执法人员、企业代表面对面,听真话、摸实情。

“我们发现,现有法律法规对帮助企业数据造假的第三方运维公司束手无策,这成了监管盲区。”一位参与调研的法工委同志回忆。针对这个问题,法规草案作出回应,明确规定第三方运维机构必须按技术规范操作,并设置了相应罚则。

立法过程犹如精工细雕。8月6日,法工委组织召开座谈会,会场气氛热烈。来自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企业代表、执业多年的知名律师、高校环境法专家……不同视角的观点在这里碰撞。

“信阳是农业大市,主要种水稻,和豫北种小麦油菜不一样,扬尘问题要有针对性措施。”“杨柳絮问题群众反映强烈,解决措施应该写入法规。”一条条带着信阳特色的建议被认真记录。

会后,法工委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起草团队逐字逐句推敲,既要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又要突出信阳特色;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留有空间。9月9日,《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登上市人大官网首页,同时发送至近200个相关单位,报纸、微信等媒体同步发布,立法大门向全社会敞开。

历经反复征求意见、数度修改完善,10月15日上午,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统一审议会议,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对《条例(草案)》逐条讨论、研究、修改;下午,法制委、法工委同志驱车奔赴郑州,专程向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汇报,征求指导意见。

2019年10月29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现场,随着表决器亮起一片绿色,《信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表决通过。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对立法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信阳蓝天白云的美好期待。2019年11月29日,《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蓝天白云成了常态,幸福生活看得见”

《条例》实施这几年,改变就藏在日常里。抬头是天朗气清,呼吸是舒畅通透,老百姓的感受最实在。

“现在这些是标配!除尘降噪,一样不能马虎。”平桥区一处建筑工地上,项目经理李先生拍了拍自动喷淋的围挡笑着说,“起初也觉得规矩多、成本高,可如今工地干净了,和周边邻里关系顺了,项目反而推进得更踏实。这法立得对,环境好了,大家都受益。”

塔吊在蓝天下划出流畅的线条。曾几何时,建筑扬尘还是“信阳蓝”的烦恼源。《条例》给扬尘管控立了硬规矩,执法也跟得紧,无人机天上飞、监测设备地上看,工地渐渐都学会了“绿色施工”。尘土飞扬成了过去时。

息县种粮大户黄老汉站在田埂上,乐呵呵地看着收割机作业。“往年这时候,机器一过,‘黄龙’滚滚,人都看不清。现在你看——”他指着加装了除尘装置的收割机说,“干净多了!政府有要求、有补贴,俺们也愿意跟上。”

秋收时节的信阳乡村,不再被烟尘笼罩。记者所到之处,稻香代替了土味,丰收的喜悦更加纯粹。《条例》盯住了农业散尘这个特色难题,秸秆有去处、机械有改进,田野终于回归它本该有的清新模样,与“北国江南”的诗画意境更加契合。

退休教师王阿姨每天到浉河公园晨练,她说:“空气是真的好了,春天杨絮也少了。在这里锻炼,身心都舒坦。”她不知道的是,这份“舒坦”背后,是PM2.5浓度5年降了10微克、优良天数多了近60天的扎实努力。2024年,实现空气质量“三个突破”,所辖八县均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

《条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指标的优化,还重塑了发展的底色。在法规的规范和引导下,信阳市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信钢、天瑞水泥等重点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环境执法有了更坚实的法律后盾,对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条例》实施以来,信阳市生态环境执法支队坚持刚柔并济,依托在线监测等技术精准锁定问题,对恶意违法“零容忍”。同时推行“执法+服务”,对轻微问题重教育、助整改,引导企业主动落实责任。“看到‘信阳蓝’常驻,付出都值得。”一名执法人员说,严格执法与人性化帮扶正实现环境与企业双赢。

如今的信阳,蓝天不再靠“等风来”。厂区加快绿色转型,企业主动升级设备,市民自觉绿色出行……这部带着泥土芬芳、充满民生温度的地方性法规,就这样静静守护着这片天空,让“豫风楚韵”在湛蓝天空下更加动人,让“信阳蓝”成为美丽的生活底色。

记者手记

法护一城蓝

□向炜

在信阳走访的数日,虽未常见朗日晴空,但翻开当地朋友们的手机相册,那些不久前记录的碧空图景依然鲜活——澄澈的天色,是一种会呼吸的集体记忆。这抹珍藏在影像中的“信阳蓝”,其背后,正是一部《信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坚实支撑。它让优质的空气从“靠天恩赐”转变为“靠制度守护”的日常,即便在阴雨时节,这份由内而外的环境底气,依然清晰可感。

它的成效,体现在人们的笑脸上。工地负责人权衡利弊后,认可了“成本与和谐的共赢”;老农从丰收的喜悦中,品出了“环境与收成的正比”;晨练者畅快的呼吸,印证了“健康与生态的同频”;执法者的自豪,源于“奋斗与价值的回响”。这些鲜活的声音,是法规生命力的最佳注脚。

从满载乡音的立法调研,到“人防+技防”的精准监管,这部法规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编织了一张法治护蓝网。它守护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更是百姓心中的“金山银山”。

法护一城蓝。当法治成为习惯,蓝天便成了信阳最动人的底色,也成为对美好生活最坚定的承诺。

记者:向炜

编辑:翟存鸣

审读:高原

审核:胡瑜珊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