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浩 /文
如何简短有力地概括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或许是大多数信阳人脱口而出的答案。
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是信阳振兴发展的驱动力量;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一切发展努力的最终目的。二者辩证统一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
而“过上更好生活”,从来不是宏大叙事,是要落脚于具象而微的获得感。它呼唤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既需统揽全局的“加减法”,也需关照个体的“绣花功”;既要聚焦痛点、精准“滴灌”,也要保障公平、阳光“普照”。
从老百姓最关心处破题,从人民群众最急难处入手,信阳,正一步一个脚印,将宏愿化为可感可触的日常……
多做“小事”,于细微处暖民心
民以食为天。
从“吃什么”说开去,话题几乎能够包罗万象。“吃得好”也确实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有温度、有吸引力的重要标准。
10月19日,临近中午,在浉河区老城街道义阳社区食堂,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
“红烧肉软烂入味,比自己烧得都香!”70岁的李奶奶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的餐盘里盛着两荤一素。在食堂里,饭菜升腾的热气氤氲,老人们在这里聊天气、论菜价,分享着生活中的琐碎温暖。
“下楼走几步路,花个几块钱,这热乎饭可算解决了咱老街坊的大难题!”家住附近的张大爷用完餐,满意地放下碗筷,朝食堂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共享食堂
近年来,为化解高龄、孤寡、空巢老人的“一餐热饭”难题,全市建成409个老年助餐场所和39所美好邻里中心。它们不仅提供了社区餐厅,而且融入了理发室、书画室等空间,甚至拓展出日托、短托等贴心服务,将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零距离”。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衣食住行“小事”,才是市民日常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
信阳深谙此理。
“十四五”以来,信阳的民生“温度”愈发可感可触。真金白银的投入是最有力的证明:信阳把75%以上财力投向民生,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10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提升至90.3%,高校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和大别山区域前列,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7万人;医疗网络遍布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农村养老“戴畈模式”“汪桥经验”覆盖2082个行政村,信阳成功入选民政部、财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城市;持续实施“运动信阳”工程,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建成。信阳用实打实的行动证明:政府的“大事”,正是由一件件百姓“小事”汇聚而成。办好这些“小事”,收获的是市民脸上满意的笑容,筑牢的是幸福信阳最坚实的根基。
不避“难事”,于攻坚中解民忧
民生工作,既要摘“低垂的果实”,更要敢啃“最硬的骨头”。
面对民生“难事”,信阳不回避、不拖延,以谋求城市长远发展的定力和主动性,迎难而上。
“以前去县里,在盘山土路上得颠簸小半天,如今沿G220线,45分钟就能直达!”来自商城县长竹园乡的个体户刘建军在卖山货时感慨道,这生动道出了当地的交通巨变。
如今,信阳市民出行有多顺畅?
9个县区实现“双高速”,3个县区实现“三高速”,147个乡镇实现“20分钟上高速”……“十四五”以来,信阳市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505亿元,投资完成额和完成比例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完成投资是“十三五”期间的9.6倍。这不仅是里程的延伸,更是发展速度的跃升。
交通枢纽
攻坚的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毛细血管”。城区内,63条困扰市民多年的“断头路”相继被打通,有效疏通了城市内部的“微循环”,让回家的路更顺畅,让片区发展更具活力。
放眼更宏大的交通格局,信阳的“空中走廊”日益开阔:明港机场可通达多个大中城市;同时,潢川机场的预可行性研究已获批。在铁路方面,南信合高铁、京港高铁的可行性研究通过评审。
又如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这项关乎千家万户的“里子”工程,信阳将其作为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精准施策,持续用力。今年,全市还计划改造122个城镇老旧小区,解决3.63万户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这一项项工程,无不是需要跨区域协调、投入巨大、周期漫长的“难事”。但信阳深知,唯有突破这些制约长远发展的瓶颈,才能为实现“两个更好”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共享“乐事”,幸福生活有品质
如今在信阳,越来越多的“民生乐事”,让幸福生活更有品质。
这样的品质,体现在医疗社保更加“安心”上。“十四五”以来,信阳医疗资源实现跨越式增长,三级医院新增16家。与此同时,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职工医保门诊实现共济保障,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实现“应保尽保”。最直观的成果是,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已提升至78.65岁,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得以筑牢。
这样的品质,体现在基础教育更加“润心”上。“十四五”以来,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由78%提高至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全市新建中职学校6所。高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空军招飞录取人数连续12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这一切的背后,是全市教育总投入582.3亿元、同比增长36.2%的有力支撑,彰显了信阳为未来奠基、为希望投资的远见与决心。
信阳市2025年空军招飞录取学员座谈会
这样的品质,体现在就业创业更加“顺心”上。大力推进“雁归来”工程,吸引信阳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办经营主体3.5万个,带动13万人就业。“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6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5万人,更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庭收入更有保障。
从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到劳有厚得、老有颐养,信阳用扎实的行动将“民生乐事”融入日常,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
幸福是什么?信阳的答案,就写在那条畅通的上班路、那顿暖心的社区餐、那张满意的成绩单里。“十四五”的这份民生答卷,其温度触手可及,其力量直抵人心。
(图片来源信阳日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