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青云 段黎明
时光印刻奋进步伐,岁月绘就崭新画卷。
回首过往,耳畔回荡着蓼城5年来踔厉奋发的铿锵足音:202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59.74亿元,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位居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4亿元,位居全市第一。
5年来,蓼城大地以铿锵步履写下转型答卷——从“点”的崛起到“面”的繁荣,从产业集群到协同融合的能级跃升,从根亲文脉到民生福祉的持续厚植,固始县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把“规划图”绘成了“实景画”。
城区俯瞰图。韩峰 摄
创新为核:激活产业发展“强引擎”
金秋的固始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车间内智能织机飞旋、马达轰鸣,纺织服装产业的全链条集群气息扑面而来。挡车工徐贤艳的选择,是这片土地产业吸引力的生动注脚:在外深耕纺织业多年的她,因家乡产业崛起毅然归乡,如今一人便可操控30余台高速智能织机,“家门口上班”成了她的新底气。
创新,正是固始县产业突围的密钥。2024年,全县经评价的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4家,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05家,30家企业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家入选“瞪羚企业”——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敢闯敢试的突破,是“创新基因”的持续生长。
平台则为创新搭起了“骨架”。固始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成功入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名单;7家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地生根;与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共建大别山差别化纤维研究中心等平台,让“产学研用”拧成了一股绳。
协同为要:打开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前史河没桥,挑着农产品坐摆渡去叶集,两毛钱一趟,要等20多分钟。”昨日,固始县陈淋子镇居民孙学文的回忆,道出了过去豫皖省际毗邻地区的“隔阂”。如今,这份“隔阂”被《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打破——规划已获国家复函,25项合作事项正有力推进。同时,通过推动史河湾发展改革试验区与陈淋子镇“区镇合一”,进一步深化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抓住“苏信合作、固吴结好”的政策机遇,设立联络办公室,搭建交流平台,深化合作交流,签订供销系统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固始名优农产品打入苏州市场,推动苏信合作不断深入。固始县正从“边界县”向“协同发展先行区”转变,成了省际融合的“样板间”。
协同的红利,更暖了归乡人的心田。固始县抢抓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大力培育“归雁经济”:2024年上半年新增返乡入乡创业者1307人,同比增长6.3%;13场“春风行动”招聘会牵线搭桥,3063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让“走出去”的人才正变成“引回来”的发展力量。
改革则为协同注入“加速度”。固始县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13省46地实现401项事项“跨省通办”,签订13省43地合作协议;“动产质押贷”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便民办税“港湾式”服务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改革的“温度”换来了市场的“热度”——全县经营主体突破10万户,存量居全市第一,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以文为魂:擦亮根亲文化金名片
随着国庆中秋假期的临近,固始县2025年根亲大集拉开帷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根亲文化与商业游玩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演绎根亲历史故事和动态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唤起参与者对共同根源的认同感和亲情联结,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根亲文化。
闽台商会会长陈圣华的话更道出了根亲文化的“纽带力”:“越来越多闽台籍人士回固始创业,60多家会员企业既是‘老乡圈’,更是招商桥、联谊带。”如今,固始县以根亲文化为抓手,串联起文史研究、寻根联谊、姓氏招商、人文旅游,让“软实力”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文化的繁荣,既要“守得住”,更要“活起来”。固始县图书馆搬迁后获评“国家一级馆”,县文化馆入选首批信阳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西九华山景区、县科技馆跻身“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非遗点亮计划”创新推进,6项非遗项目入选县级名录,17人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皮影戏传承人孟照东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让固始皮影戏在世界舞台“亮了相”。
淮河两岸好风光。韩峰 摄
热土之上,步履不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固始县以“十四五”的辉煌为阶,正乘时代之风、奋转型之楫。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城市,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脚步,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晒成绩 看亮点
“十四五”以来,固始县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深入推进县委“1515”工作部署,以“三系三统三引领”为导向,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甘于奉献、勇当前锋,奋力谱写“两个更好”绚丽篇章,为信阳的发展增添固始力量。
在国内外多重压力下,固始县通过“产业强链补链”战略实现经济逆势增长。202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59.74亿元,增长5.8%,高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位居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4亿元,位居全市第一。纺织服装产业园入驻企业超350家,其中规上企业50家,年营收亿元以上32家,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豫东南纺织产业核心集聚区。截至2024年,电子信息产业园引入3家高新技术企业(鑫达辉、启昂半导体、航晨纳米),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全年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31.36%,形成“研发—制造—销售”全链条生态。
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居民在小区便民服务站咨询就业问题。
狠抓社会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H”形数字平台规范运行,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开展“支部联支部”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实行“1+N”模式,探索建立“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式”服务机制。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聚焦平安建设,持续推进“三零”创建工作;成立新就业群体流动党支部,进一步推动“两企三新”党建工作规范运行、提质增效;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力量配备,明确乡村权责事务,为乡村松绑赋能。5年来,成功创成“五星”支部18个、“四星”支部120个、“三星”支部287个,“三星”以上支部占比66.61%,其中,产业兴旺星177个,占比31.1%。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三边一院”固始鹅循环生态养殖。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一是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2+6+N”产业布局搭建完成,主导产业更加明晰,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22.8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8%。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增效,规上产值达20.62亿元,同比增长40.29%;循环经济建链补链,化工园区成功获批,填补我市空白,华阳长青2万吨高端润滑脂、8万吨油泥处置、10万吨废油利用扩建项目竣工投产。二是三农产业持续扩大。稻米品种优质化率90%以上,入选省稻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固始鸡、固始鹅总饲养量分别达860万只、200万只,产值突破20亿元;该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茶业重点县域”,仰天雪绿等4家茶企获评“2024年度茶业重点企业”;康相涛院士工作站落地固始,发展“三边一院”农牧循环生态种养示范点8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9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51个、11家企业入选“豫农优品”名录,均居全市第一方阵。
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即将通车的固始至豫皖省界高速公路。陈登明 摄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关键抓手,在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均表现突出。阳新高速已建成通车,固始至豫皖省界高速公路综合形象进度在全省在建高速中排名第一,淮河淮滨至三河尖航道提升工程、信阳港固始港区中心作业区一期工程全面提速,固始三河尖至安徽阜阳(阜南曹集)淮河特大桥及接线新建工程、史灌河三河尖至固始县城段航运工程等也即将开工建设。维修养护排涝闸站254座,集中整治“三沟四渠”170公里,清淤新建大塘1193口,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23条国省县乡道路提质改造成效显著,综合成绩位列全市第一方阵。近年来,固始县规范提升高标准农田5.8万亩,完成土地综合整治9.23万亩,新增耕地6663亩;32.55万亩第二批全国绿原基地通过验收,总面积达84.69万亩,占全县耕地的35%;全年粮食总产22.8亿斤,顺利实现“八连丰”。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
大别山纺织服装产业学院教师介绍开发的服装产品。
坚持民生为本理念。固始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中考高分率和及格率再次进入全市第一方阵;信阳工程职业学院挂牌招生;大别山纺织服装产业学院被授予中国纺织行业产教融合先进院校;智慧教育成效显著,线上教育固始模式推广运用,固始县被中央电教馆命名为“在线教育应用创新示范区域”,《政企合作,因陋就简——三个课堂的固始做法》的区域案例入选全国38个“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创新案例”之一。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成果丰硕,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县内就诊率达90%;4家县级医院82项医学检验结果线上共享互认;35家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661个村卫生室合格村医全覆盖;建成全市首个医保智能化运行分析平台,药品耗材集采节约资金2.7亿元,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段黎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