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她不是医生,却为乡村“把脉开方”;她不是教师,却为妇女“传道授业”。她用27年的坚守,把自己磨成了一块“会发光的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2022年8月,杨玲接过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的担子,成为新县17.89万妇女的“领头雁”。她将多年的乡镇工作经验转化为服务妇女儿童的扎实行动,在红城大地上绘就了一抹亮丽的“她色彩”。
一把锄头挖到底,服务扎根院坝里
“脚不沾泥,心就不贴地。”杨玲爱往乡下跑,她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乡村走一走。不是调研,而是“串门”。在“美丽庭院”示范户家里,她夸大姐菜种得好;在“一米菜园”边上,她跟大娘算收成账。
她推动的“红城月嫂”培训,不搞花架子,课程从产妇护理讲到辅食添加,2830名妇女受训后,有人去了上海、北京,月薪过万。“红城月嫂”品牌也越叫越响,其就业服务项目斩获全国公共就业服务竞赛三等奖。
“以前只会种地,现在能靠技术吃饭”,这是她最愿听到的回音。
一颗真心焐得热,关爱直达心坎上
杨玲常说:“妇联是妇女的娘家,得有个娘家样。”她推动的“爱心妈妈”结对,不是挂个名,而是实打实的陪伴。3000多个留守儿童有了“临时妈妈”,过节有人陪,活动有阵地,课业还有人辅导。
她推动“巧媳妇”工程扩容提质,建设集培训、取证、就业于一体的基地,让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她还把“红廉家风”做进了社区,组织写“廉洁家书”、评“最美家庭”,打造了3个省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让好家风成为新县的一张名片。
有人说她管得宽,她笑答:“家风正,民风才淳,这事儿妇联不管谁管?”
一股韧劲扎深根,红色种进土壤中
作为老区干部,杨玲深知“红色”是这片土地最厚重的底色。她充分发挥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宣讲队下基层,讲张爱华守红军洞61年的故事,讲晏春山、肖国清等女英烈的忠诚。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乡亲听得懂的语言,让红色精神从展板走进生活。
“孩子是希望,一个都不能少。”她挖掘新县红色资源,策划120余场“亲子共沐书香”“少年儿童心向党”等活动,让书香浸润少年,让红色融入血脉。
她说:“红色基因不是挂在墙上的,而是活在心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发芽、开花。”
记者短评
振翅,是为了更好地引领
□时秀敏
杨玲最打动人的,不是她策划了多少活动,而是她让每一个活动都“长”进了妇女儿童的心里。
从校园到乡镇,27年扎根红土地。这样的经历,让她充满“地气”——那是知冷暖、懂人情的泥土气息,是为群众纾困解忧的底气。
她让我们看到,一名优秀的妇联干部,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情感的连接者、行动的引领者。
她把“红城月嫂”从概念做成品牌,把“爱心妈妈”从活动做成机制,把“美丽庭院”从口号做成风景——这一切,都源于她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头雁”。而她,正振翅高飞,引领雁群向阳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