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凯 /文
昨日,一封来自四川省宜宾市的感谢信,送达信阳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信中所写的内容,是一场发生在酷暑中的暖心相遇。
原来,在暑假期间,信阳师范大学心理中心教师许霏路过宜宾市大南街时,注意到一位独自坐在路边的快递小哥。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在近40度的高温中,许霏第一反应是他可能中暑了。
在驻足观察十几秒后,见无人上前,许霏主动走过去询问情况。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年轻人并非中暑,而是心理疾病突然发作。他叫小聂(化名),从外地来宜宾务工,一直在配合药物治疗,当天由于随身药物刚好用完,又因忙于送餐没能及时补上,才发生了街头这一幕。
“我本身是心理工作者,这类情况还算有一定处理经验。”许霏事后回忆,“第一眼觉得他状态不对,本想的是降温解暑,后来才发现是发病引起的躯体反应。”
知道情况后,许霏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边安抚小聂的情绪,一边确认他的用药史,随即赶往附近药店购买对应药品及防暑用品。服药后,见小聂仍未完全缓解,许霏提出送他回家。但小聂还惦记着手上未完成的订单,不愿中止工作——强行暂停可能加重他的心理负担,而放任不管又可能危及安全。
面对这位既是骑手又是临时“患者”的青年,许霏做出了一个温暖的决定:陪他完成最后一单。她先联系上小聂的同事说明情况,随后打车陪同他前往送餐地点,并向顾客解释原委。对方得知后不仅表示理解,还真诚问候了小聂。
送完餐,许霏陪小聂回到停电动车的地方,再三嘱咐他“按时吃药,保持乐观”,才放心离开。事后记者联系上小聂,他腼腆地确认了整个经过,并特别说道:“买药的钱姐姐不肯收,这么帮我一个陌生人,真的非常感谢。”
“其实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当时看到他一个人在路边很难受,我就想,必须去帮一把。”许霏对记者说,“作为心理工作者,我更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关心和及时的药物有多重要。更让我感动的是顾客的理解。社会支持系统每多一分温暖,每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多一分力量。”(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