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迎春 文/图
九月的信阳,秋阳正好,淮河两岸稻浪翻滚叠起金色波涛,大别山区茶园飘香沁润山野乡村。
在这充满丰收希望的时节,9月5日,一场以“汇聚创新资源 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25“会市合作”暨信阳绿色农业科技赋能行动如约启幕。
院士专家携前沿成果而来,政企代表带实践经验相聚,八方宾朋齐聚这座农业大市,用智慧碰撞灵感,以实践勾勒路径,为信阳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活力。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党委书记、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在开幕式上的发言,道出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更引发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他展示的“科技小院”模式,让众人眼前一亮。“我希望信阳能够建更多的科技小院,让学农的大学生大量到农村来,跟农民一起建设信阳。”张建华坦言。
“这种‘人才下沉、技术落地’的模式,让信阳看到了科技助农、人才兴农的新可能。”市科协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企业作为农业科技转化的主力军,带来了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故事。
息县宏升粮食制品公司董事长潘道荣手持“弱筋小麦”样本,分享了企业深耕产学研的十年历程:“2014年我们就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从品种选育到种植标准,全程让‘科学家指导种地’。”如今,企业打造的弱筋小麦种植基地达12万亩,带动2.3万农户增收,生产的专用面粉成为知名企业的核心原料,让“信阳弱筋小麦”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字招牌。
河南其鹏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正祥则带来了“茶园多元发展”的新思路:“信阳茶山不仅能产好茶,还能做活文旅文章。”他计划在现有2000亩茶园基础上,打造“茶园观光+林下养殖+茶文化体验”综合体,游客可体验采茶制茶,还能在林间捡拾生态鸡蛋、品尝茶香药膳,预计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500余名村民就业。
光山县新天地农业公司的陈功斌更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循环农业答卷”:在油茶林中,套种白芍等中药材,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通过中药材根系改良土壤;林间养殖的大白鹅与跑山鸡,以杂草、虫类为食,粪便则成为天然有机肥……“生态循环让一亩地产出三亩地的价值,去年基地产值突破1.2亿元。”陈功斌的介绍引来阵阵赞叹。
会场内外,合作的种子正加速萌发、破土生长。河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信阳豫道农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组建专家团队,聚焦信阳板栗深加工、高山茶叶提质、特色食用菌培育等领域,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到市场推广开展深度协作,推动“科研力量+本土企业”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在主题研讨环节,专家与企业家围坐一堂,围绕“绿色农药替代技术”“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每一个观点都紧扣“产业升级”,每一次交流都指向“农民增收”,现场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多项。
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经验交流,更是信阳农业发展的新起点。
随着2025年信阳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同步启动,一场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秋季的“科技惠民”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2025年信阳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期间,将陆续开展1场主场展示、3项农业技能赛事、5个系列专项行动与N项特色科普活动。
当科技的笔触在沃野上挥洒,当创新的种子在泥土里扎根,信阳的乡村大地上正生长着绿色农业的新希望。
此次“会市合作”不仅为信阳农业现代化按下“加速键”,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未来,在科技的赋能下,信阳将持续壮大绿色粮油、优质茶叶等特色产业,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