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予赔偿还得实惠,苏州一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实现“水碳”双降
2025-09-03 浏览量:0

苏州工业园区一家企业近日通过创新实施清洁生产,成功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了生动实践。据悉,该案例是园区首例以清洁生产替代传统赔偿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项目,实现了企业环境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

今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某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因未按规定更换活性炭,导致有机污染物排放增加,造成约1.4万元的大气环境损害。在赔偿磋商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与企业充分沟通,介绍多样化替代修复方式。企业最终选择以实施清洁生产替代性修复来履行赔偿责任。

2024年,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关于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实施清洁生产替代性修复的办法(试行)》,旨在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园区生态环境局积极引导企业依规开展替代修复,将环保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

确定修复方案后,该企业累计投入11.5万元,用时三个月完成5台注塑机冷却水系统的改造。经验收,改造后每小时节水21.7立方米,年节电约4.1万度,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吨,实现了“水碳”双降。企业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的同时,满足了替代性修复要求。

记者采访中获悉,针对小额赔偿企业“修复成本高、落地难”问题,苏州工业园区今年创新推出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劳务代偿”机制,鼓励企业通过环保宣教服务履行责任。目前,累计有3家企业通过该方式完成修复认证。如,某新材料企业的4名员工参与半日环保宣讲,当天即完成赔偿认证;某新能源企业10名员工挂牌成为企业环保导师,为“童浦观察团”的孩子们讲解海绵城市与新能源知识,指导制作雨水花园模型;某空调企业5名员工走进社区共建“共享花圃”,现场传播环保理念,增强生态教育功能。这些实践打破了传统赔偿模式,推动企业从“被动担责”转向“主动作为”,让赔偿成为价值创造的起点。

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样化举措既加速了生态环境修复的落地,也助力企业塑造绿色形象、优化管理、降本增效。未来,园区将继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努力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贡献更多“园区经验”。(苏报融媒记者 惠玉兰/文 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来源:引力播

编辑:韩坤灿

审读:翟存鸣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