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警惕非此即彼的简单切割,去寻求动态平衡。
一则新闻引人关注。在淮滨县,城管执法人员发现某餐饮店存在油烟净化设施维护问题时,并未简单一罚了之,而是启动行政指导,现场示范操作技巧、提供免费培训。这样的柔性执法,深谙辩证法之道。
要知道,很多时候行政执法“不罚”的背后,是一条比“罚”更难走的路。因为中间的“度”极难把握:严厉惩处虽能彰显权威,却可能激化矛盾;放任不管虽可避免规则冲突,却会导致问题丛生。淮滨县的柔性执法,正是以动态、全面、联系的眼光观照复杂事物,在“罚单”与“放任”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点,以服务代替处罚,让教育先行、惩戒托底,避免了非此即彼的割裂。
这种“刚刚好”的把握,本质上是对事物多面性与内在联系的深刻体察。在近期多项中心工作中,尤其需要我们善用辩证思维,既要警惕畏首畏尾的“不及”,又要避免剑走偏锋的“过度”。比如,当下,我市仍处于汛期,做好防汛准备,既不能有麻痹轻敌的“不及”,亦不能有劳民伤财的“过度”,而应基于科学预判、精准发力。再如,近期我市聚焦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提出要深化数智赋能,推动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治理一线聚集,实现社会治理从“被动堵漏”向“主动预防”转变。这也尤其需要我们把握好平衡:资源向基层倾斜,关键在于“精准”而非“量大”;深化数智赋能,核心在赋能于人,而非“炫技”。
我们为什么要用好辩证法?因为,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凡事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用思想力量催动改革的步伐,以科学方法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