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生活新感观】润城:滨水宜居新画卷——息县“三城记”之从“水困”到“水润”的生态嬗变
2025-08-25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凯 /文

暮色四合,淮河如一条墨色绸带,将息县轻轻揽入怀中;龙湖水面浮起千万点碎金,晚风拂过,垂柳蘸水写诗;璞淮大桥上游人绰约的身影,被粼粼波光拉得细长;环湖栈道人影婆娑,笑语追着虫鸣流淌。

这幅“水绿交融、光影流转”的息水画卷,令老居民李宏权驻足良久:“从前,这可是条让人绕道走的臭水沟,污水横流,断壁爬满枯藤,夜里走过心都发颤。现在,这儿就是咱息县的会客厅、后花园。晚饭后不来溜达一圈,浑身都不自在。”李宏权指着龙湖公园,眼中满是笑意。

龙湖的今昔之变,是息县从“水困惊心”走向“水润生香”的生态宣言。这座坐拥74公里淮河岸线的千年古邑,正以水为笔,在母亲河的古老肌理上,重绘一座城的命运轨迹。当清流涤荡浊浪,当画舫点染荒芜,一场关于水的史诗级嬗变,在淮河上游悄然奏响。

水脉觉醒:淮河重生的现代诗行

淮水汤汤,淘尽多少英雄泪。曾几何时,“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谚,在水困的阴影中化作苦涩叹息。而今,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的钢铁脊梁横跨两岸,泵站轰鸣,昼夜不息——这是淮河强劲搏动的新脉搏。

“一桥飞架南北,良田饮琼浆。”在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现场,机械的轰鸣是大地深沉的呼吸。这项改写千年水困史的重磅工程,让113万沿岸息县儿女彻底挥别“守着淮河喊口渴”的困窘,更使息县、潢川、淮滨三县百万亩焦渴的农田,获得丰沛的生命滋养。曾经的水困之地,正变得温润可依。

“以前浇地靠天,眼巴巴地看着庄稼蔫儿了,心都揪着疼。现在闸门一开,淮河水就乖乖听话流进田里,麦子、水稻长得那叫一个精神!”在八里岔乡汪店村,正在田埂上查看水情的村民郑庭中,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水,成了他丰收最踏实的保障。

淮河之于息县,是流淌的血脉,更是发展的命脉。息县县委、县政府驻地距淮河仅4公里之遥,“做活水文章”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密码。当绵延的输水管道将清冽的淮河水送入千家万户,城区日供水能力跃升至18.5万立方米,30万居民告别了深夜守候水桶的无奈记忆。

“水龙头一拧,清泉哗哗来,再也不用掐着点洗澡喽!”家住息县城区的赵燕花笑容舒展,指尖流淌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暖意。“过去,停水是家常便饭,家里大大小小的盆和桶都得备着。现在,想什么时候洗都行,连洗衣机都敢放心大胆地用了,这日子过得才叫舒坦!”

水脉的复兴,更在重塑经济地理的宏伟版图。在信阳港·息县港区内,河南瑞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的车间弧光闪烁。2024年6月,一艘长达88米、可承载260标箱的钢铁巨轮从这里昂首下水,打破了河南内河航运的寂静。

“2024年产值突破3亿元,下水船舶总吨位超9万吨!”该公司综合后勤田芳抚摸着新船冰冷的钢铁身躯,自豪地说,“咱息县人也能造这么大的船了!以前在外打工的亲戚,现在都愿意回来干。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船厂,工资不低,还能守着家,多好!”

这座总投资4.5亿元、占地423亩的现代化造船厂,正以年通航能力351万吨,强劲辐射豫、皖、鄂、苏、浙、沪广阔腹地。目光投向未来,规划中的淮河新区港将与疾驰的南信合高铁构成“海铁联运”黄金动脉,让“通江达海”的千年梦想化为触手可及的发展通途。

水墨城池:流淌在烟火里的生态诗篇

清晨的塔园水库,水面如镜,垂钓者的身影与云影共徘徊。

“以前上下班路过,得捂着口鼻小跑,现在水清岸绿,成了每天必来的‘精神氧吧’!”在附近学校工作的王校长,是这片水域涅槃重生的最佳见证者。“变化太大了!现在带着学生来这里写生、讲生物观察课,孩子们非常兴奋。看着他们在这么美的水边奔跑嬉戏,呼吸着新鲜空气,就觉得这治理很值!这才是孩子们该有的童年底色。”

这场深刻转型的背后,是息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四水同治”的生态治理工程——对内河、沟渠等城市“毛细血管”实施全面清淤截污与生态修复,精心构筑“水清可掬、岸绿如烟、曲径通幽、景美似画”的城市生态网络。

今年仲夏,承载千年古城记忆的护城河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在古老的息州城墙下,经过疏浚的河道重现清波,巍峨的谯楼倒映水中,水生态廊道绿意盎然。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讲护城河的故事,说水里鱼虾游弋,岸边杨柳垂荫。后来水质恶化,大家都不敢靠近。如今眼见它一天天变清,老城墙的影子又映在水里,心里特别激动,仿佛找回了根脉。”在河边散步的息县市民李守设感慨道。

息县正以水为针、绿为线,精心绣制“一河引领、多水环绕、城水相依”的城市空间肌理,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市民可触、可感、可享的亲水日常。

水韵华章:波光里的文旅新篇

水润福祉,如细雨般无声浸润城市每个角落。龙湖公园作为息县新老城区的交会点,自2017年动工至2019年建成使用,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环湖步道跃动着城市的脉搏,孩童嬉戏与广场舞韵律交织成欢快的晨曲。夜幕降临,龙湖披上星光,化为流光溢彩的梦幻世界。古色画舫推开涟漪,船舷灯笼轻摇,仿佛低语着息夫人忧国盼夫的千年传说。

“以前,晚上哪敢来湖边?一片漆黑。现在多热闹!画舫游湖、灯光秀、夜市小吃,犹如过节。外地朋友来,我都带他们到这里,特别自豪,大家都说息县成了‘小江南’!”正和家人夜游龙湖的市民刘女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悉,早在2020年就跻身“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龙湖景区,正全力冲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息县实践。

龙湖公园总体规划为“一湖两岸五区十六园二十八景”,围绕建设滨水宜居城市、打造美好息县的总体要求,为人民群众营造“城水相依、天人和谐、水清园绿”的美好生活空间。

该公园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内主要景观包括龙眼观天、蝶舞花海、古息丽影、亲水栈道、音乐喷泉、儿童乐园、荷塘月色、小火车书屋、原始水杉林、渔人码头、龙湖古桥、观鸟亭等。公园建设以现状环境为生态基底,以息淮故地为地域背景,以古息文化为人文主线,通过疏浚水系、整理驳岸、补植林木、优化季相、完善设施并融入人文内涵,将昔日“沟塘杂树、坑洼村郭”的旧景,蝶变为“绿野为纲水为脉、花溪叠瀑桥连亭”的城市公园新画卷。

“脚下这片土地,浸润着3000年古息州的深厚文脉。”望夫亭前,导游深情讲述。依托“一湖两岸五区十六园二十八景”的宏大布局,龙湖已从单一公园变身为沉浸式文旅消费的热门目的地。

与此同时,精心培育的龙湖文化节等文旅品牌,正以独特魅力吸引八方游客。这片“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古老土地,在水韵与文脉的交融中,正汇聚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淮水新韵 生生不息

“息县的腾飞之路,越走越宽广。黄金水道通江达海,钢铁长龙贯连八方。”息县县委书记管保臣描绘的宏伟蓝图,正加速在淮汝大地上成为现实。这片曾饱受水患之苦的土地,历经水的洗礼,因水而灵秀,因水而兴旺。

从龙湖的潋滟波光到息县港的万吨巨轮劈波斩浪,从千家万户畅饮的淮河清流到护城河畔重现的古城风韵,息县人民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完成了一场关于水的壮丽叙事。当生态的“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发展的“金山银山”,千年淮河激荡的,不仅是波涛,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无限潜能与磅礴力量。

​暮色中,老居民李霞的叹息早已随风散去,映照这座与水共舞、向水而生的千年古邑,焕发出最年轻、最灵动的光彩。“以前提起淮河,心里是怕;后来是盼;现在啊,是爱,是骄傲!水好了,城就活了,人也精神了。”李霞的话,道出了广大息县人的心声。

水脉所及,皆为热土;水润之处,生机盎然。息县,这首由淮河执笔书写的新时代长诗,韵脚铿锵,意境辽阔。

记者:李凯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