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近期,“幼态审美”营销在医美市场泛滥,社交媒体上“早做早美”“抗早衰”等话术精准狙击青少年群体,将商业利益裹挟于审美焦虑之中。这一现象折射的不仅是行业乱象,更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系统性侵害。
近年来,“幼态审美”实为医美旧套路的新标签。医美机构将“18岁前整形效果更自然”等话术升级为“打造幼态脸”,利用青少年对社交认同的渴望,让其掉进“幼态陷阱”。同时,有些医美机构因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机构“游击作战”而难以追责。即便法规明令禁止非治疗性医美项目面向未成年人,执行仍流于形式。
今年7月,广州市发布《未成年人保护规定(草案)》,在全国首创禁止非医学必要性未成年人整形的条款,明确要求强制风险告知及监护人书面同意,为青少年医美行为划出刚性红线。8月,省医保局推出《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公示》,废止52项旧项目、新增101项,要求公立机构耗材“零差率”销售,从价格端根治捆绑加价乱象;同月,市场监管与公安部门联合印发《医疗广告监管行刑衔接工作规程》,明确刑事立案的量化标准,并建成覆盖全省医美机构的监管数据平台,让监管从“纸上条文”变为“落地实效”。
“幼态审美”背后的医美乱象需要多方协同治理。首先要加强广告严管,禁止“零风险”“童颜针”等虚假宣传,强制社交平台对医美内容标注风险提示;建立机构“黑名单”,对协助年龄造假者实施行业禁入;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对虚假宣传、非法手术形成高压态势并明确责任共担,实现“一案多查”。
“幼态审美”实为资本对自然生长规律的亵渎。当18岁少女躺在病床哀叹“感染的眼睑毁掉大学梦”,当11岁儿童咨询整容,社会亟须清醒:真正的医美应是帮助人接纳自我,而非在“未完工的建筑”上强行改造。唯有切断焦虑贩卖的链条,才能让青少年在追寻美的路上,不被“幼态陷阱”吞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