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 守护生命——记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护士长陆俊
2025-07-03 浏览量:0

她扎根急诊临床一线,坚守初心,勇于担当,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患者生命的“守门人”。她就是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护士长陆俊。

1996年,陆俊第一天到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报到时,看到前辈们在抢救室里“与死神抢命”,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患者家属焦虑的哭泣声,交织成震撼她的“生命教育课”。

29年来,陆俊亲历了医院从单一院区到“一院三区”的跨越,见证了急诊医学科从普通抢救室到豫南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蜕变。如今,科室年急诊量超13万人次,年出诊2万余人次,EICU年收治危重患者千余例。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抢救、无数次汗湿衣襟的坚守,更是急诊党总支用“医心向党”的信念筑起的“生命长城”。

29年来,陆俊始终冲锋在最危险的前沿,参与过多少场抢救已记不清,但那些与死神“抢人”的瞬间,却深深烙印在脑海里。

今年4月的一个傍晚,一名48岁的室颤患者紧急转入科室时,血压血氧已濒临“归零”,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唯一的希望。科室ECMO救治小组立即启动,团队分工协作:台下调试机器、预冲管路,台上消毒铺巾、精准穿刺。当鲜红的氧合血流入患者体内时,监护仪上的曲线重新跳动起来,患者逐渐睁开了双眼。一位年轻护士感慨道:“看到患者活过来,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急诊人!”

ECMO患者的护理容不得半点马虎:每15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每小时记录循环状态,还要进行俯卧位通气、床旁超声评估,时刻警惕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当看到病人失而复得的生命、家属信赖的眼神、红彤彤的锦旗,陆俊和她的团队感到无比自豪,内心的价值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2012年,医院决定筹建急诊重症监护病区,陆俊受命担任负责人。当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人员短缺,二是技术空白。作为党员,她只有一个念头:“先上!”那段时间,她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手机24小时开机,半夜接到抢救电话立刻赶往医院,一工作起来就忘记下班时间。

记得一位年轻护士因动脉穿刺失误躲在更衣室哭,陆俊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说:“别怕,我当年第一次穿刺也紧张得手抖。来,我们再练一次,我陪着你。”通过“传帮带”机制和情景模拟培训,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如今已能熟练开展徒手盲插鼻肠管、PICC置管、血液净化等新技术,成为豫南地区急危重症救治的中坚力量。科室连续十年被评为“护理目标管理先进科室”,获评信阳市“优秀护理服务集体”。

2021年,一位湖北籍精神障碍患者因车祸被送来时,全身多处骨折、满身血污,还不停地辱骂攻击医护人员。“他没有家人,但我们是他的‘临时家人’。”陆俊带头为他清理身上的污物,耐心为他输液、翻身、喂饭,并从家里带来干净衣物给他换洗,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还记得那位100岁的老红军爷爷吗?他女儿起初对无陪护管理不放心,每天来探视时都带着“审视”的目光。陆俊日复一日细心照料,耐心安抚,渐渐地,家属被她的真诚所打动,建立了信任。老人生日当天,她准备了生日蛋糕,并邀请老人的家人一起在病房为老人过了一个简单而难忘的生日。2023年,当老人得知她被评为河南省最美护士时,高兴得像个孩子,还专门把祝福送到了颁奖现场。

陆俊始终牢记“廉洁行医”的准则。曾有患者家属悄悄送来感谢的红包,她坚持退回并对他们说:“您把亲人的生命托付给我们,这就是最厚重的‘信任红包’,我们定会全力以赴。”她和她的团队把主题党日活动开到社区、学校、乡村,教老人量血压,去学校教学生心肺复苏,到乡村开展健康义诊。

近年来,陆俊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屡获佳绩,她本人也有幸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面对这些荣誉和成绩,她内心充满感恩,感谢医院的悉心栽培、团队的鼎力支持。有人问:“你们急诊工作这么忙,为啥还花时间做科普?”她想说:“预防疾病的发生,与抢救生命同样重要。作为党员,我们有责任让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29年急诊生涯,陆俊见证过太多生死,也收获了太多感动。记得儿子曾问她:“妈妈,你每天这么累,图什么?”她告诉儿子:“因为妈妈是党员,是护士,更是患者眼里的‘希望’。”

如今,陆俊胸前的党员徽章与燕尾帽交相辉映,这是荣耀,更是责任。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在抢救室的病床前,守在科普宣讲的讲台上,守在年轻护士的成长路上。(范淼 蒋天骏 文/图)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华唯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