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信阳人】植保战线一片“霞”——记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雷海霞
2025-06-30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晶晶 通讯员 蓝黎明

6月底的豫南清晨,阳光渐热,稻田里水稻叶子上露珠晶莹透亮,翠绿的叶子显示着无穷的生命力。在市农业科学院五里店科研基地,植保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雷海霞把清晨刚采的水稻叶子样本带回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2017年,雷海霞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应聘到市农业科学院工作。她做植保研究,与虫打交道,专门防治植物病虫害的。

“从田间地头到实验室,数据采集的过程很严谨也很烦琐,需要在作物不同的生长周期进行系统调查、反复记录,但只有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后续的分析才能经得起推敲。”雷海霞说,“院里和所里的科研设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要抓住机会多做研究。”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了解群众的需求,雷海霞积极参与省、市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与同事一起,频繁深入农户、合作社、企业。工作以来,雷海霞多次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发放技术资料,及时解答农户问题,田间地头、大棚里、企业厂房里都留下了她研究的身影。

“雷老师经常来我们这儿,手把手教我们水稻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指导我们辨认常见病虫害种类,如鳞翅目害虫、稻飞虱等,她反复和我们强调,对于害虫要‘治早治小’,选用高效、低毒绿色药剂,如针对鳞翅目害虫选用甲维·茚虫威、氰氟虫腙等复配药剂,针对稻飞虱选用三氟苯嘧啶、吡蚜酮复配剂等,帮我们抓住防治节点和关键时期。以前遇到这些病虫害,防治起来很麻烦,现在有了她的指导,心里踏实多了。”平桥区五里成秀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的董守成说。

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研究,给雷海霞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短短8年间,她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3项,在这些国家级项目中,她负责关键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完成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省重大专项1项。在这些项目里,她积极探索创新科研方法,攻克诸多技术难题。此外,她还完成其他各类省市级项目8项。这些项目的成功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付出。

“科研成果最终要服务于实际需求,这些技术和软件都是在和农户交流中发现问题,再一步步改进得来的。看到它们能在信阳的农田里派上用场,帮助大家更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就是最有意义的事。”雷海霞说。

在科研成果转化上,雷海霞同样成绩斐然。她获得发明专利1项,这项专利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环节,极大提高了防治效率;拥有实用新型专利4项,有效解决了植保工作中的实际操作难题;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这些软件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还有1项科研成果已在信阳市多地推广应用,切实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科研工作之外,她也十分注重学术交流与成果分享。工作以后,她在学术领域持续深耕,发表学术论文15篇。这些论文涵盖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监测预警方法等多个方面,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经验。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科研项目攻关到技术推广服务,雷海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奋斗篇章。

记者:高晶晶 蓝黎明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华唯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