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蕾/文 唐丰/图 彭佳宁 /视频
4月的茶山峰峦叠翠,信阳毛尖迎来采摘季。4月16日,在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的周肖同茗茶业有限公司,51岁的肖兴亮坐在茶桌前,粗糙的手摸过堆成小山的包裹,手上的老茧蹭得快递盒沙沙作响。
这位中国制茶大师不曾想到,20多年前蹬着自行车在茶叶市场挨家挨户推销茶叶的青年,如今竟能坐在电脑屏幕前看着不断跳出的订单。“谁让咱信阳毛尖品质好,喝过的人念念不忘呢!”肖兴亮抓起一把刚刚烘焙好的茶叶细嗅,“就是这个茶香,不浓不浅刚刚好。”
肖兴亮是土生土长的谭家河乡人。30多年前,还是少年的他在铁锅柴火燃烧的噼啪声中,“揉捻”出了制茶的第一课——火候。“温度很重要,那时也没有先进的仪器测量铁锅温度,我就把手放在离铁锅上面一拃高的地方感受温度。”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到村集体茶厂的炒茶师傅,肖兴亮一边悟一边学,“茶厂由8间大瓦房构成,忙的时候青叶铺在地上差不多一尺厚,三天两夜除了午休就一直在炒茶。”
“炒茶没有力气可不行,更重要的是耐住性子,不能急躁。温度差半度,香气就散三分。”整整3年,肖兴亮守在村集体茶厂的铁锅旁,硬是把手磨成了“铁砂掌”。1992年,肖兴亮拜在了周祖宏门下,彼时的周祖宏已是周氏炒茶家族第四代传人,带过不少徒弟,对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的工艺流程也更讲究、更精细。
“学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杀青到挑拣,师父手把手地教,学不好也会挨训。”严师出高徒,在周祖宏的严格要求下,肖兴亮掌握了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的窍门:“杀青要到位,揉捻要均匀,理条靠手感,关键在火候。”
2002年,潜心拜师学艺10年后,肖兴亮流转了60多亩茶山,开启了创业之路。
“咱的茶叶原料好,青叶都是纯天然、原生态,炒制的成品都是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毫满披,不怕没人买。”创业之初,肖兴亮为了打开销路,从山里骑自行车到当时的市中心城区幸福路茶叶市场挨家挨户推销茶叶。明亮的茶汤、四溢的茶香、舌尖的回甘,让茶客眼前一亮:“是杯好茶!”
一篓茶引得百家赞。肖兴亮用好品质茶叶打开市场,每每骑车载着一篓篓茶叶来到茶叶市场,茶客们便争相购买。2010年,前往茶山的道路从崎岖难走变成平坦大道,茶客们主动上门购买茶叶。销售模式的悄然改变,让肖兴亮看到了一片茶叶的“含金量”,他便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
“我想让‘肖兴亮’成为品质茶叶的保障。”白天晾晒鲜叶的日头,夜间杀青的火候,都成为肖兴亮跟自己的较劲,他在一甩一收中将坚守烙进铁锅,在慢捻轻揉中将品质揉进竹筛,让茶香自己说话,引得八方茶客主动上门。
2019年秋,肖兴亮的女儿肖珺景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制作以信阳毛尖的传统炒制工艺、汤色、冲泡方法、茶山分布等为内容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推广信阳茶文化。看着被镜头拍得透亮的信阳毛尖茶,看着点赞人数颇多的手工制茶技艺,肖兴亮意识到,网络是让更多人了解信阳毛尖的“黄金通道”。
于是,肖兴亮拿出全部积蓄,又通过贷款,筹集400多万元在谭家河乡土门村建起标准化厂房,让传统的手工制茶与现代化机械炒茶碰出火花。“标准化厂房能提升信阳毛尖茶的产能,确保每批茶叶品质稳定;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文化传承。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让深山好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肖兴亮说。
2022年,肖兴亮被评为“中国制茶大师”,完成了从“工”到“匠”的蝶变。“茶叶是一片‘金叶子’,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从小学徒到制茶大师,从60多亩茶山到200多亩茶园,从单打独斗到建立标准化生产厂房,我的日子越来越好。”站在葱郁的茶垄间,肖兴亮摩挲着手中鲜嫩的青叶感慨道,“不过,‘大师’名头越响,肩上的担子就越沉。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守着这口铁锅,让深山里的这片‘金叶子’翻过山坳,落进更多人的茶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