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信阳市深入挖掘整合文旅资源,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1+6+N”文旅发展体系,“一地引领、六核联动、多点支撑”的大文旅发展格局逐渐形成,进一步提升了“山水信阳·休闲茶都”品牌影响力。信阳不仅实现了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还通过“文旅+”模式带动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3月24日至28日,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开展集中采访活动,信阳日报记者将以形式直观、行动连续的报道方式带您走进信阳,解码“1+ 6+N”文旅发展体系背后的创新实践与潜力。
陈正军在展示炒茶技艺。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文/图
晨雾初散,沿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茶源绿道前行,层层叠叠的茶园连绵起伏,宛如碧浪翻涌。3月24日上午,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浉河区,在文新茶村与明鸡高速南湾服务区探访一片茶叶如何撬动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每一道工序都考验制茶人的技艺,火候差一点儿,香气就少几分……”文新茶村手工炒茶坊内,铁锅与竹帚的摩擦声清脆作响,中国制茶大师陈正军额头沁汗,边向采访团演示非遗技艺,边介绍信阳毛尖制作工序。只见他将鲜叶倒入铁锅,手腕翻飞间茶香蒸腾。
移步信阳毛尖博物馆,这是一个集茶文化传播、休闲体验、形象展示、培训研学、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信阳毛尖茶文化科普展示的重要窗口,媒体记者们直观感受着信阳茶文化的魅力。再登文新楼,万亩茶园尽收眼底,茶艺师端上一杯杯毛尖茶。“茶汤清亮,回甘悠长,这就是核心产区的滋味。”文新茶村负责人介绍,茶村依托信阳毛尖主产区地理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吃、住、行、游、购、娱”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年均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增收致富,为周边300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10万户茶农直接获益1900多万元。
“这是高速服务区吗”“是景区吧”……沿茶源绿道驱车抵达明鸡高速K62+600处的南湾服务区,媒体记者们一下车不禁纷纷感慨。“传统服务区是‘歇脚点’,我们要让它变成‘景点’。”南湾服务区运营筹备负责人赵艳峰告诉记者,南湾服务区的定位为集服务区功能、全国公路交通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和“名茶之乡 水韵南湾”茶旅融合体验区于一体的开放式服务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区,打造八大茶社展示信阳茶文化,以“快饮慢品”特色品牌提升游客消费体验;茶文化酒店和康养民宿集群,通过栈道景观连接“净心茶园”,丰富游客户外体验。
在特色区,八大茶社雏形初现,禅茶文化酒店和滨南湾湖而建的康养民宿清雅苑、清秀苑、清水苑正在进行装修收尾工作。透过几间民宿的窗户眺望谭家河和连片的茶山,媒体记者们直呼“太美了”。赵艳峰向采访团介绍,南湾服务区预计于今年5月1日前投入运营。
“近年来,浉河区坚持茶文化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按照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茶旅一体化发展道路,打造了一个又一个茶旅融合亮丽名片。”浉河区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辉说,下一步,浉河区将在信阳市“1+6+N”文旅发展体系的推动下,以茶为媒,推动茶旅、交旅深度耦合,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