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阳日报》邂逅就是一生的携手
张良
从相识、相伴、相依,不经意间,手里的这份《信阳日报》一拿就是二十年。那些铅字摞起一个个时光的砝码,而《信阳日报》这四个字无疑承载起我人生中异常珍贵的记忆。它像一位挚友,静静聆听我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宛如知音,共享我成长路上的点滴成就;更似导师,激励我在职业生涯中勇毅前行。一张“厚厚”的《信阳日报》啊,你的字里行间又被爱你的人们做了多少注脚……
相识
与别的小朋友不同,我从小就不爱动,对那些刺激冒险的游戏尤不热衷,反而偏好独自一人沉浸于钟爱的书报世界里。中学时期,父亲恰巧任职于宣传部门,接触的书籍自然不少。每逢假期,我总能找到借口让他带我去他的办公室逛逛,实则为了偷偷挑选几本心仪的书籍。
有一次,父亲桌上的一份《信阳日报》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坐下来,起初不过是想要模仿着父亲平时看报的样子,喝一口茶水,翻一页报纸,那些实时资讯里的内容当然对一个小孩子没什么诱惑力,可是,当我看到副刊中那些描绘生活、感悟自然的散文、杂文和随笔,瞬间就点燃了我阅读的激情。“百花园”的版面,不像一本书籍那样内容单一,其中的每篇文章都具有不同的风格,题材内容也很丰富,像是小巧的合集,于是,我忘记了喝茶,乖乖地坐了几个小时。
自此之后,我对《信阳日报》的痴迷愈演愈烈,经常催促父亲带回单位的报纸,急切地完成作业之后,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故事。看得多了,自己也总是情不自禁地开始模仿着撰写关于自己以及周围人物的故事。家人发现那些习作之后,不断地鼓励我可以向编辑部投稿。鼓足勇气,下定决心,尽管初期还是难免屡遭退稿,遭受了不少挫折,但这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斗志。“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反复打磨、修改、提炼,终于,有一些散文或小品文陆续在《信阳日报》上发表。看到自己的文字变为铅字,从私密的创作转变为公众的读物,那种成就难以言表。
步入大学之后,课业没有那么紧张了,而我对文学的热爱愈发浓烈。参加校内的文学社团活动,与同学们交流写作心得,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夜晚、周末,图书馆成了我的常驻之地,我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不断拓宽视野。老师们对我的作品给予肯定,同学们关注着我的文字,这一切更坚定了我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被文学滋养的日子是黏稠的,而我与《信阳日报》之间编织起的那一张无形的情感之网越织越密,《信阳日报》无疑是那根梭子,把我的文学梦编出更加精彩的模样。
相伴
从学校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单位的宣传科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如何撰写出既有深度又能有效传播工作亮点的稿件,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关键时刻,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依旧是我的启蒙导师——《信阳日报》。这一次,它不仅给我提供了丰富的范例,更让我牢记不忘的初心。通过深入研究《信阳日报》中的各类宣传稿件和新闻报道,我逐步掌握了新闻的写作技巧,很快就能独立完成高质量的宣传作品。
在与《信阳日报》相伴的朝夕里,它赋予我的意义,是从阅读和写作中得到成长与收获。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新媒体如一场狂风暴雨席卷而来。信息如潮水般泛滥,碎片化的资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也曾在这股洪流中迷失方向,被那些短暂而浮躁的信息冲击得眼花缭乱。当我在喧嚣中努力静下心来,重拾一份报纸带来的宁静与美好时,我惊喜地发现,《信阳日报》并未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而是勇敢地扬起了创新的风帆,在新媒体翻腾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它的多媒体融合展现以更加便捷、丰富的形式呈现在我的眼前,精美的排版、生动的图片、精彩的视频报道,使它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与此同时,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信阳日报》始终坚守着党媒的职责和使命,积极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真实记录信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它依然坚守着那份对新闻的执着、对文化的传承、对读者的责任,如同一位坚定的守望者,守望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守望着我们心中那片纯净而美好的文化家园。
岁月悠悠,真情永恒。《信阳日报》使我的心中总是拥有了一种充实感。《信阳日报》对我来说,是一份承载幸福和希望的报纸,也是记录着我成长和收获的报纸。陪伴我从青年走向中年,从青涩走向成熟,但无论我工作再忙、岗位再变、年龄再长,阅读《信阳日报》的劲头和热爱却始终不减,我与《信阳日报》的感情与日俱增,就像是尘封的老酒,越酿越醇。
从1949年8月创刊,再到1984年7月23日复刊,《信阳日报》几停几出,像极了人的一生。如今,站在时代的节点上回溯《信阳日报》75年光阴的发展,我想会有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她的帮助和滋养,感恩遇见!
相依
风儿裹挟着丰收的喜悦,一阵一阵袭来,哦!秋天到了,我的文学写作亦来到了秋天。梧桐树的叶子金黄金黄,我沿着铺满落叶的金色地毡,轻闻秋风的拂动。
双手展开一份报纸,跳跃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淌入我的心田。岁月的流转,我仿佛看到了信阳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画卷。高楼大厦,栽进城市的稻田,我与《信阳日报》一同见证了信阳的变迁与成长。《信阳日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敏锐的视角记录着这一切。它像是信阳的史官,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又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她刊登的每一篇报道、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位位亲切的向导,引领我深入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或正在鲜活上演的故事。
现在,当我回首往昔,我深知《信阳日报》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我在信阳这片土地上的心灵归宿,是我与这座城市、与这里的人们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
我曾漫步于信阳的古老街巷,感受着脚下的历史沉淀。然而,《信阳日报》却赋予了这些街巷更为丰富的内涵与生命力。它讲述着那些居住在小巷深处的普通百姓的故事,有为了传承家族手艺而坚守在狭小店铺里的老工匠,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手中的技艺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中愈发闪耀;有在街边摆着小摊卖着特色小吃的妇人,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路过的行人,而她的小吃背后,蕴含着家族的传承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通过《信阳日报》的笔触,走进了我的心中,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从单纯的欣赏转为深深的敬重与热爱。
《信阳日报》于我,又何尝不是一座文化的富矿,在它的版面上,我感受到了信阳文化的深厚底蕴。源远流长的信阳毛尖茶文化,在墨香的晕染下,散发着清新而悠远的气息;巧夺天工的信阳剪纸艺术,一剪一刻中剪出的不单是飞禽走兽、民俗风情,更是信阳百姓对岁月的深情铭刻与对传统的执着坚守。我沉醉于那些对信阳历史名人的记述与剖析之中,从孙叔敖的贤能善治与惠民功绩,到司马光的治学精神与理政智慧;从何景明的文学造诣与刚正品格,到无数信阳英雄儿女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的英雄华章。每一页故事、每一位人物,都宛如一朵朵绚丽的奇葩,绽放在《信阳日报》广袤的文化花园里,芬芳我心灵的探索之旅。
在那无数个静谧的夜晚,当世界都已沉睡,有多少人独坐在暖暖的灯光下,与《信阳日报》相伴。此时的它,不再仅仅是一份报纸,而是一双温暖的手,捧住万千读者的喜怒哀乐。
这一生相伴相依似乎已是命定,《信阳日报》葳蕤的根系已深深扎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无论是晨曦微露的清晨,还是灯火阑珊的夜晚;无论是在繁华都市的喧嚣角落,还是在宁静乡村的田园风光中,我都会与它交谈。它是我了解外界的窗口,是我探寻自我的钥匙,是我抚慰心灵的丹药。
是啊,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风雨如何变幻,我与《信阳日报》的故事都将继续书写下去,那将是一段关于心灵、关于成长、关于追求的永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