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成长的指路明灯
张蓉蓉
一份报纸,一份牵挂,一份感恩,一份铭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24年,《信阳日报》迎来了创刊75周年、复刊40周年的生日。在这喜庆的日子,我非常感谢《信阳日报》作为指路明灯,陪伴我成长。
《信阳日报》对我而言,是良师,是益友,细细算来,和她相依相守已经20多年了。我也已由当年那个视字如命、文思泉涌的文艺女青年,渐入“不惑”的人生阶段。回望与她结缘的20多年,心中既有对报社老师们的感激之情,也有对《信阳日报》未来的美好祝愿。
2003年,我还在信阳上大学,每天晚饭后或者周末,我都会在校园里的文化橱窗旁驻足流连,里面张贴着当天的报纸和学生作品。尤其是更新及时的《信阳日报》,写的是全市的大事、要事、身边事,副刊栏目中的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更是让我如饥似渴、反复赏读,乐此不疲、回味无穷。出去逛街路过报社办公大楼时,看着那锃亮醒目的“信阳日报社”几个大字,我就像小学生一样,心中涌起无限的向往、憧憬与羡慕,在我心里,报社是非常神圣的地方。也正是从那时起,在我心底,悄悄种下写作的种子。利用课余时间,我加入校文学社,写了许多习作,时常有小文章发表在校刊上。同时也鼓起勇气尝试着给《信阳日报》投过稿,但毕竟水平不够,文风也不太适合,所以每每稿子寄出去都杳无音信。但我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我的名字能够登上《信阳日报》。
参加工作后,《信阳日报》权威发布平台的光芒,一度让我望而却步。后来因为工作上的调整,2017年底,我开始负责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终于有机会再次向心仪的报纸投稿了,立刻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工作中我认真收集线索,严谨策划选题,一字一句细细斟酌;精心构思画面,选取抓拍角度,顶风冒雨敏锐观察。每次把自认满意的稿件发过去之后,都是怀着等待高考成绩的心情期待着,激动之余也忐忑不安。2018年4月30日,同事看报纸时兴奋地叫我,说看到了我写的报道。我赶紧冲过去双手接过报纸,那是一篇名片盒大小的题为《固始县总工会向市级以上劳模赠送意外伤害保险》的通讯稿,也是我的文字第一次被《信阳日报》采用。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一篇小稿子分量虽轻,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却重达千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篇文章成了我的一个新起点,写稿、投稿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更加激励自己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单位的宣传工作也越发开展得有声有色。平时,我注意向日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们请教,多学习多沟通,老师们也都很敬业,不厌其烦地给予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我与《信阳日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有了特殊的感情。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新闻采写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拍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通讯稿件和新闻图片见报率与日俱增。
被认可的人生,是最有价值的人生。2020年9月23日,工交专版半个版面登载了我撰写的3000字通讯员文章《凝心聚力促发展 服务职工创未来》,全文报道了固始县总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引领广大职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创新做法。文章见报后,在全市各界尤其是固始县各基层工会中引发热烈反响。2021年5月26日的《固始:爱心驿站让城市更温馨》更是登上了日报的头版。2023年1月18日《凝聚共识 激发力量 固始县劳模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报道了全县各级劳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自身岗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领全县职工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一篇篇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稿件,也成为了我在机关立身的“敲门砖”和“护身符”。固始县总工会数次被信阳市总工会授予“工会信息宣传先进单位”,我个人则连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县委宣传部授予“年度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写作之可贵,贵在可以于报端寻得自己的一隅“豆腐块”,且时有喜讯传来。随着在《信阳日报》上发表文章的日渐增多,我心里逐渐萌发了给它们收集整理起来的想法。每次我都会认真地给作品剪下来后再复印,现如今,已可装订成一本厚厚的册子。从一名普通读者到积极参与,从火柴盒大小的内容到半个版面,一路走来,心暖花香。时至今日,路过街头报栏时,我仍会驻足停留,认真看看玻璃橱窗里的《信阳日报》。手机里关注了“信阳日报”公众号,方便随时随地阅读,重要内容还会点赞转发。回望这些年,悠悠岁月,不曾虚度。若无伯乐,怎有文心?能与《信阳日报》一起成长,既是一种缘分,又有一份感情;既有邂逅机遇的感恩,也有努力之后的充实,还有享受丰收的喜悦。我想说,《信阳日报》,有你相伴真好!
《信阳日报》已经走过了75载,与之结缘的读报人何止万千。他们或有得于新闻,或有感于文章,或启迪智慧,或收获勇气……而我,就是那万千读者中的一员。是《信阳日报》给了我思想的指引和前行的动力,它是我工作上的灯塔,一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提笔望情,抒发心意,也代表万千默默读报人表达他们未曾表达的情怀。今后的路上,我仍将和她携手同行,共谱人生华章!
(作者单位:信阳市固始县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