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
2024-12-25 浏览量:0

好大一棵树

张弘 

说起我和《信阳日报》的关系,还真是不一般,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师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固始县农村中学任教,一直在基层默默无闻地耕耘。那时,我们年轻教师业余生活除了跑步打球,就是看书练字,我还喜欢写作,但苦于没有发表的机会。第一次发稿件,是在1993年3月6日的《信阳日报》上。2月底的一天,班里有个女生上学途中出了车祸,闻讯后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肇事司机一起将学生送到县人民医院抢救,最终使学生转危为安。返回学校后,班长递给我一个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全班学生的自发捐款,望着那一张张皱巴巴的纸币,我知道其中有些住校生是拿食堂饭票换的钱,感动之下我写了一篇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报道,很快就在《信阳日报》发出来了,这一下让校长和同事们对我刮目相看。此后,我写的散文作品也陆续在《信阳日报》刊发,渐渐在当地有了点小名气,1994年春天被乡党委书记点名借调到乡党政办上班。

借调乡里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骑车走遍了全乡各个角落,对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老百姓讲的孙叔敖开河修渠以及皮定均中原突围等故事,与正史记载大不一样,在他们口中,那一切更曲折传奇,也更动人心魄,他们在茶余饭后绘声绘色地讲述,让家乡历史变得更加丰厚迷人。在与乡村干部一起修公路、建学校、筑河堤中,我切实感受到了农村工作的艰辛,体会到民生问题的复杂,明白了基层组织的责任,学到了书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东西。我把采自一线的新鲜见闻寄给《信阳日报》,往往第一时间就会见诸报端,这让乡里领导非常满意,对于《信阳日报》举办的通讯员培训,自然是大力支持,多次让我参加报社组织的培训和采风活动,先后聆听过新华社记者和信阳日报总编记者编辑等人的讲座,通过他们传经送宝,我的新闻视野更加开阔,写作思路更加清晰。这期间,我采写的《村民采访村委会》等报道获得全省现场新闻二等奖,另有多篇散文在《信阳日报》《河南日报》《中国青年报》《希望月刊》等报刊发表,多次受到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表彰和嘉奖。

2001年6月,机缘巧合下,与一位也经常在信阳日报发表文章的浉河区领导偶遇,通过他的引荐,我调到了信阳七中任教,告别了多年的乡镇生活。可是从农村乡小转入城市学校,儿子一度感到不适应,为了提高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写作兴趣,我鼓励他报名加入《信阳晚报》小记者行列,给他买了相机,多次送他参加报社组织的采风活动,支持他参加报社小记者暑假北京行,不仅使他先后在《信阳日报》《信阳晚报》刊发文稿11篇,而且让他养成了记日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在进入中学阶段后,儿子的学习状态一直很稳定,基本不需要我操心,最终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一所北京985大学。

在信阳市浉河区工作之余,我曾经跟文友们一起寻访申公台、洗砚池旧址,探寻颜真卿书写“古申伯国”的残碑,查访《四进士》里宋士杰开茶馆的地点,探勘护城河和几处书院的遗存,逐渐对这座淮上小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我撰写的《又见星河》《年味》《山中好读书》等多篇散文在《信阳日报》副刊发表。特别令我感动的是,2011年10月《信阳日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的数篇散文和个人简介,作了一回隆重的推介。

在信阳七中任教期间,我以身作则带领本班学生读书写作,有十几位学生先后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所带的班级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书香班级。本来我是打算在这所中学一直干下去的,不曾想2013年7月,我又被借调到了区教体局办公室工作,据说还是因为新任局长看中了我在《信阳日报》发表的文章,这一晃又是十来年。其间,我为山村教师李芳烈士撰写的散文《大山幽兰自芳华》在《信阳日报》刊发后,又被学习强国全文转发。

回看几十年走过的路,每一次重要人事变动,似乎都或多或少与《信阳日报》有关,从农村到城区,从三尺讲台到机关单位,从懵懂少年到满头华发,一路走来,我在《信阳日报》留下了或浅或深的足印,感谢那么多记者编辑老师的帮助,他们是我的益友良师。早些年在老家乡下,走路累了,总喜欢在路边找一棵绿叶如伞的大树,在树下或靠或坐或躺歇息歇息,看看天上的流云,听听四下的鸟鸣,闻闻庄稼和青草的气息,心中惬意,一身轻松。或许《信阳日报》就是我文学行程中的那棵大树,祝愿它永远枝繁叶茂,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