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你我同行】一个小镇缘何做亮柑橘产业?——固始县胡族铺镇发展柑橘产业观察
2024-12-12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晶晶 文/图

12月10日,在固始县胡族铺镇迎河集村的朱家橘园里,一棵棵橘树都穿上了“大棉袄”,从头到脚裹得严严的。

橘园主人朱瑞笑着说:“有了这个保暖措施,我们的橘树才能安全过冬呢!我们村的362棵百年橘树就是靠这个办法保留下来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地理纬度决定了柑橘的生长地方。迎河集村在固始县西部,虽仍处于淮南,但北纬32度的位置,已经是最北露天种植柑橘的地方了。

胡族铺镇党委书记郑志宏(中)与橘农分享丰收的喜悦。

“我们村种植柑橘历史悠久,果实类似南丰蜜橘和砂糖橘,皮薄,偏小果,在清朝时期曾被作为贡橘送进皇宫。1978年,我们村的柑橘被农业部门正式命名为迎河柑橘。”迎河集村党支部书记肖祖强说起柑橘的特点和历史如数家珍,“别看这橘子小,剥橘皮冒出的‘橘油’能点着。屋子里一个人吃,满屋都是香的!一棵树龄8年的橘树,能年产400多斤柑橘。”

在迎河集村,房前屋后种植柑橘的农户有600多户,有橘树3万余棵,规模连片种植近300亩。

当地村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农户种10亩橘树的收益能实现“今年骑摩托,明年换轿车”。

在迎河柑橘合作社,加工厂房里数个竹编簸箕里晒满了剥下来的橘皮,展台上还有做好的小青柑茶。胡族铺镇镇长邬昌俊介绍,鲜果现摘现卖,干果、果皮经过加工也很受欢迎。

迎河柑橘的口感酸甜,农户们种橘树施的是有机肥;树下还可以养鸡,鸡吃害虫,真正的无公害。

金色柑橘盈枝头。

小小柑橘是怎么做成产业的呢?

胡族铺镇党委书记郑志宏说:“根据村里的基础定发展方向,动员群众多种橘树,联系返乡创业人士建厂开发产品,齐心协力,一步一步就做起来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023年,胡族铺镇利用央派企业国机集团的帮扶平台,开始实施“第一书记”橘园项目,建设橘园13亩,移栽3年生橘苗200棵,成熟后的收益归村集体所有;2024年,实施村集体经济柑橘基地项目,新增6处规模种植,100亩左右,现已移栽橘苗约300棵,并完成后续土地流转、土地平整等工作。

为了更好地改良品种,今年6月,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专家到村里考察并对橘苗品种进一步改良,同时新增两处新品种柑橘种植园。

通过镇党委、镇政府联系,迎河柑橘合作社与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信阳农林学院药学院联合成立迎河柑橘科技研究中心;县里也很重视,组织调研队到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考察……

10月31日,第六届迎河柑橘采摘节举行,自媒体博主到柑橘园采摘打卡、摄影家到橘园采风、橘研究博士后工作站挂牌、孩子们到橘园学习柑橘生长知识……丰富的活动让小柑橘成了耀眼的“明星”。

“我们不仅结合历史文化打造迎河柑橘品牌,而且大力发展迎河柑橘衍生产品,拉长柑橘深加工产业链。”郑志宏说,“围绕一棵橘树,我们走‘企业+柑橘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一定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记者:高晶晶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徐立明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