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城市】传统垃圾处理的困境——“推进垃圾分类 共建美好家园”系列报道之一
2024-10-16 浏览量:0

编者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垃圾产生量的与日俱增,垃圾处理问题已然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024年以来,我市先后印发《信阳市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两年行动方案(2024-2025年)》《信阳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置标准(试行)》《信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信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责任清单》等系列文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正全面展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服务我市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助推形成垃圾分类良好风气,民生新闻部策划开展“推进垃圾分类 共建美好家园”系列报道。

报道将以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关注我市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围绕我市垃圾收集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可回收类、厨余类、其他类、有害类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陆续推出报道,弹性关注垃圾处理末端,推出厨余垃圾成肥料、焚烧发电等报道。

传统垃圾处理的困境

——“推进垃圾分类 共建美好家园”系列报道之一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童 文/图/视频

无论是城市道路两边,还是小区单元门口,随处可见并排放着的两只轮式垃圾桶,分别带有“可回收”“其他”标识。丢弃垃圾时不少人可能不会对照标识投放,垃圾桶里收集的垃圾往往也会“一锅端”运往垃圾处理站。说这是当下多数人处理垃圾的习惯并不为过,而垃圾分类人们也不陌生,眼下,它正急切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10月8日,市城市管理局市政环卫服务中心走进信阳市第三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 分类我先行”生活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受访者供图

10月14日起,记者先后采访了以市城市管理局为主的管理部门和以市市政环卫服务中心为主的职能部门,实地查看了我市垃圾收集的现状和一些先行实施分类收集的社区。

“垃圾分类利国利民,是大势所趋。”10月14日,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郑海中说,“但目前我市的垃圾收集现状基本是传统的‘一锅端’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着群众已有垃圾投放习惯和分类设施建设两方面压力。”

在湖东街道,街道办事处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亮带着记者查看了几个小区的垃圾收集设施,辖区内浉河区区政府家属院和市纪委家属院刚刚完成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建设。

“目前,我们按要求在试点社区每200户居民建设一个垃圾分类收集点。”陈亮说,“这些收集点要求居民定时投放垃圾,以保证垃圾及时清运。”

在市纪委家属院,记者注意到,这种改建后的垃圾收集点处在小区一角,有4只分别标注为可回收、厨余、其他、有害等字样的轮式垃圾桶,居民投放垃圾时可以通过一旁的拉环掀起桶盖。垃圾桶会在早上9点后运走。

浉河区政府家属院里,新建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则形如快递柜,一边还体贴地设置了洗手池,居民可将垃圾直接推进相应的垃圾箱内,垃圾箱会在早上9点后上锁。

陈亮说:“有些居民可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投放垃圾,为解决居民不能按时投放垃圾问题,街道另外建设有误时投放点,不过居民需要多走一段距离丢弃垃圾。”

“他们这属于以点带面式的改造,先行先试,逐步实现全覆盖。”10月15日,在市市政环卫服务中心,市城管局垃圾分类科科长魏政对记者说,“目前,我市多数居民小区垃圾收集还都是传统的混装投放,改造面临着各种困难。”

魏政介绍,许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且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存在误解。人们长期形成了垃圾混装的习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居民无暇顾及垃圾分类,尤其是年轻上班族。

“不少居民认为垃圾分类只是政府的工作,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一些人甚至不清楚如何正确分类垃圾。”魏政说,“一些容易混淆的垃圾,如纽扣电池、充电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但很多居民会将其与普通生活垃圾一起丢弃;而大骨棒等看起来是厨余垃圾,实际上却属于其他垃圾,这类误解在居民中普遍存在。”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部分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设施配备不足,老旧小区甚至没有专门的收集点,新建小区的设施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合理。垃圾分类设施的质量和设计也存在问题,如容量小、密封性差、缺乏人性化设计等。在垃圾运输环节,混装运输现象普遍,可回收物回收渠道不畅,有害垃圾处理投入和建设不足。

魏政说:“目前我市的垃圾处理手段以焚烧发电为主,早已实现垃圾零填埋,但对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从发展看,以焚烧发电加回收利用为主的垃圾处理系统全面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市内的几处垃圾中转站,记者见到各处运来的垃圾被集中压缩后运出,基本都是传统的“一锅端”方式。

“可回收物的回收渠道不畅通,很多可回收物被当作普通垃圾处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害垃圾的处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这客观上形成有害垃圾无法全部得到安全、有效处理的现状。”魏政说,“不少居民会在小区内按照分类要求将垃圾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中,但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车辆不足或者管理不善,一些前期分类的垃圾又被混合在一起运往垃圾处理场。”

传统生活垃圾混装后丢弃又混装后处理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要,面对这些困境,垃圾分类该如何破局推进?下期将推出垃圾分类的破解之道。


记者手记

垃圾分类,并非怕麻烦这么简单

马童

从美好环境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再到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生活垃圾是一件大事,而垃圾分类处理则是目前最有效的科学管理方式之一。垃圾分类处理能有效将垃圾转变为公共资源,进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则必须对传统垃圾回收处置方式进行改革。

从宾馆饭店到普通家庭,带垃圾袋的垃圾桶都是最常见的生活设施。人们随手将需要丢弃的东西投放进去,然后将垃圾袋投进更大的公共垃圾桶。改变这种垃圾投放的习惯是垃圾分类首先要进行的改革。改革后的垃圾处理方式可能会不那么便捷,甚至因为需要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准备不同的垃圾袋以及分类定时投放而显得麻烦。

相比市民个人垃圾分类投放的麻烦,整个社会建成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可称巨大的工程。

为了便民,社区和各种公共场所需要建设一定密度的垃圾回收设施,这些设施要能够最大程度服务人们的生活以及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按要求投放垃圾,这需要复杂的管理。

确保定点收集的垃圾分类运往垃圾处理的末端是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关键,这需要加强末端单元建设。可回收类被分解成为新的资源,厨余垃圾经工厂高温处理成为肥料,有害垃圾得到专业处置,其他垃圾被焚烧发电——焚烧发电厂不会再因为垃圾里面过多的石块和金属而头疼。上述垃圾处理的末端单元可能无法营利运行,这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来保证它们按时按量消化掉每日运来的垃圾。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为了绿色未来,必须以行则将至的毅力战胜道阻且长。

记者:马童

编辑:何海荣

审读:翟存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