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勇 通讯员 何泽垚
9月的平桥,稻飒金风满目兴,踔厉奋发向“新”行。
践行“两个更好”,产业集聚、生产提速,大项目加快落地;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串珠成链,焕发出勃勃生机;持之以恒提升品质生活,着力建造花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福祉。
逐浪楫舟,击鼓扬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平桥区以一往无前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俯瞰平桥
向新:产业升级蓄势赋能
在鼎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二期生产车间,一系列搭载鼎润科技自主研发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汽车连接器和高速通讯连接器,正在有序生产。
作为一家集产品研发、模具制造、零件加工、精密注塑、五金冲压、连接器装配和全自动成型于一体的制造企业,鼎润科技已成为知名汽车厂家的二级供应商。“科技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0%左右。通过持续努力,已取得国家专利知识产权25项。”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重点项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平桥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攻坚行动,强化“六新”突破,聚焦“五链”耦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0家;试点组建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铠甲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节能创新联合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信阳分中心、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天梯分中心挂牌成立,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8家。
推动集群发展。聚焦构建“3+5+N”产业链体系,健全平桥区+高新区+鼎信公司“三位一体”耦合机制,培育出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钢铁及精深加工迈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新材料、安全应急等正在加速建设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02家,工业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地位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
加快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结果导向”,全力争资跑项,完善服务机制,抓好要素保障,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以来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86个,完成投资1306.8亿元,陕煤电力“两个一体化”、低碳产业园等一批十亿级、百亿级项目顺利开工。
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助企纾困促项目,深化“万人助万企”“三服务”大比武,解决企业困难和项目落地问题188个,“两清一兑”和减免企业税费20亿元。2023年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前列。
作为信阳工业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平桥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向绿:乡村和美宜居宜业
秋风起,稻花香。走进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村,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静谧宜人。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满目皆绿、花香馥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丰收寓意着希望。一块块黄绿相间的稻田里,收割机源源不断地把稻谷“收入囊中”,割稻、脱粒、装车一气呵成,丰收的乐章里跳动着秋的成熟、秋的忙碌。
丰收图景
“合作社今年种了2000多亩水稻,今年雨水足、光照好,预计亩产可以达到1300斤。”田野里,种粮大户张伟满心欢喜,工厂化育秧、植保无人机飞防、智慧农机等全程机械化作业让“新农人”用上了新科技,助力农业稳产增收。
近年来,平桥区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把准乡村振兴扛旗的前进方向,以“十百千万”工程担纲示范,高标准打造具有豫南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优质水稻、弱筋小麦、沿淮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到82万亩。培育国家级稻米产业集群、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各1个,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4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87家。建成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1个,畜牧业生产稳居全市第二,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粮食产量连续16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
深化“十百千万”工程。高水平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郝堂未来乡村试点、震雷山国家森林公园、杜河生态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洋河镇等4个乡村获评国家级、省级示范乡村,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村46个、环境示范村143个,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庄占比90%以上。
产业发展进入“新赛道”,带动山水“生金”、文旅融合。春夏,在“被干净唤醒”的新集村,油菜花海绚烂夺目、“三院七坊”质朴雅致;在“画家画出来”的郝堂村,山水荷塘、蛙声一片,勾起无尽的乡愁。秋冬,在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一件件文物讲述着豫风楚韵;在“城市会客厅”中山铺,相约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航天科普的奇妙融合——如今,平桥的山水间,“以文化城”“以旅兴村”的故事不断上演。
为了下好交旅文创融合这盘棋,平桥按下了高质量发展的“升级键”,依托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越的组合优势,坚持以豫楚文化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全域乡村旅游为方向,立足“快进慢游深体验”,深度挖掘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康养休闲、农事体验、红色旅游、生态采摘等文旅新产品、新业态,让平桥成为山水如画、乡村如诗、田园如歌的旅游目的地。
贯通交通路网。服务保障南信合高铁、沿淮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4条旅游循环路、G107线和G312线改道工程建成通车,明港机场二期完成改扩建并顺利复航,新建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30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评比位列全市第一。
擦亮文旅品牌。豫见江南、尖山红色小镇等22个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13.8亿元,城阳城遗址公园创成4A级景区,入选河南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2022年重点展示项目,新集村、大埠口·豫见江南景区创成3A级景区,郝堂村、新集村创成省级5A级康养旅游示范村。
向美:城市蝶变品质生活
漫步在平西街道小桥胡同,青石铺地、青砖黛瓦、推窗见绿,江南水乡民居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也吸纳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和返乡青年来此创业。
“我爱平桥我的家,幸福生活比蜜甜。”市民徐芳正和朋友们拍摄短视频,流连于亭台楼阁间,幸福的笑容在她们脸上荡漾开来。徐芳说,街头的公园越来越多,城市面貌越来越美,心中升起了无限自豪和对家乡的热爱。
豫风楚韵
一城之美,在于精致;一城管理,在于精细。为让“城市增颜值、民生提品质”,平桥区坚持“精细化、小切口、大改观”工作思路,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共建“精美”城市,共享“美好”生活,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89个,扎实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加速“三网同构”,打通二十大街、二十八大街等一大批断头路,工十路、工十四路及跨浉河大桥建成通车。新改建雨污管网24.5公里,推动8条主次干道和86个老旧小区海绵化和雨污分流改造,绿化面积24.4万平方米,建成7个城市公园,10万平方米西亚城建成运营。
教育提质扩容。新改建公办幼儿园12所,维修改造50所农村中小学老旧校舍,高考成绩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招飞工作实现全省十二连冠。高质量推进雷山匠谷建设,打造大别山区域职教高地、工匠摇篮,道路、供排水、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雷山匠谷片区在校师生突破5万人。
守护健康平桥。完成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病房楼改扩建工程,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区妇幼保健院荣升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同时新院落成启用,区中医院创建成全省首家市辖区三级中医院,建成投用74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46家养老服务机构。
突出就业优先。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建成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75个,依托产业集聚区、专业市场及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改善生态环境。锚定空气质量二级达标目标,统筹抓好重点区域精细化管理、工业企业提标升级、扬尘治理等重点工作,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新征程上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平桥使命”,也是“平桥机遇”。
近几年,平桥辖区生产总值保持在我市前列,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1%、工业投资增长46.5%,两项投资增速居我市第三;2023年工业增加值绝对值我市第一,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占比我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平桥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绝对值占我市总量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占比90%,高于我市14.4%。
长风破浪行,潮起云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平桥区正铆足干劲、乘势而上,汇聚磅礴力量,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图片由平桥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