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思元
“前不久,有位学生问我,周老师,你的‘行走的思政课’讲得特别好,但对我解决实验室的难题有什么作用呢?”
“我告诉他,你看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去拼搏的呢?是因为他们想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所以有时候面对实验室里的难题,缺少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解决问题的动力。思政课就是告诉大家,在面对问题时,你的动力在哪里。”
8月31日下午,在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数十名学生席地而坐,与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周荣方、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李艳丽等人进行了一场一体化育人“原生态对话会”,在双方不做发言准备的情况下,随机提问回答,为学生解答心中困惑。
学生魏正轩首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真正的梦想为何物?”
“梦想两个字,听起来遥远,但只要你向着它坚定地走过去,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阜阳市颍东区职工服务中心主任胡晓岚,分享了自己从奶奶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中汲取力量,下定决心奋发拼搏的故事,用自己的成长之路为学生解答什么是梦想。
“如果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的需要不太匹配,应该怎么选择?”今年上高二的魏瑞对于大学如何选择专业有些迷茫。
郑州大学青年教师郑秀娟跟学生分享了自己从理转文的经历,该校大二学生王安迪也分享了他对所学专业从不感兴趣到现在十分喜爱的转变过程。他们启发同学们:“不要对自己设限,不尝试怎么知道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呢?”
周荣方鼓励道:“祖国不仅仅需要科技创新的人才,也需要基础设施维修、国防工业制造等各行各业的人才。各行各业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需要的就是祖国需要的。所以只要你用心用情去做,把它做深、做细、做实,就可以用你的工作让祖国变得越来越好。”
这个答案不禁让记者想起了周荣方在河南全民国防公开课上的分享:
在高铁站,有一群技术人员,每天凌晨4点要进行高铁维护。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中国速度;
在商丘市,有一个独特的合唱团,成员全是视力有障碍的儿童。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和正常孩子同台竞技,两度拿下金奖,让全世界看到了不认命、不服输的中国精神;
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形象……这就是各行各业在各尽所能中汇聚起来的“行走的国防”。
国防不止在一个行业,它在各行各业,因为国家是我们共同的祖国。国防也不止在一个阶段,它在各个历史阶段,因为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国防在边界、在身边,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同样,“行走的思政课”走在路上、走入心中,也和祖国一起走向未来。从小课堂走进大社会,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在“小故事讲大政策,小视角看大发展”之中,家国情怀也浸润着每个青年的内心,照亮青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