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继疆 刘远强 王婷婷 文/图
“相较于沙土塘,我们潢川的芡实多生长在淤泥塘底的水中,这样长出来的芡实更加紧实、Q弹,口感更好!”近日,信阳日报社“云享信阳”助农团来到潢川县张集乡高寨村,实地探访素有“水中人参”之称的芡实的加工过程,当地“返乡创业带头人”、河南亿咪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抓起刚刚采集到的果实对记者说。
芡实,又名鸡头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版《中国药典》均有记载,是传统的中药材和珍贵的天然补品,我市潢川、淮滨等县都有种植、食用芡实的悠久历史。尽管已经过了采摘期,但水田里还有老乡带着一条小船,或拖或拉,缓慢前行,时不时从水中拉起一根植物的茎块,割下“鸡头”,扔进船舱,然后继续寻找。
“我们走亲访友,客人进门之后,主家先去煮芡实。煮好上桌,边嗑边说话,瓜子花生什么的都不用。”刘勇说,“合作社一共流转了2000亩土地,都在种植芡实。”
“目前只能人工来剥,剥出来的芡实果实,我们根据大小进行分类。这个是果实直径。”见记者疑惑,刘勇指着加工车间外的黑板上“16#14#12#”的字样说,“然后再经过机器筛选、抛光、人工复检等多道工序,才算完成初加工。密封包装好后,放到冷库中保鲜,根据电商订单发货。”
“下一步要做深加工,除了传统的供应中成药以外,还可以加工成芡实粉,作为食品辅料做成各种面食和糕点。”刘勇踌躇满志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张集人,乡里让我带这个头,我就打算竭尽全力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