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谭家河乡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谭家河蒿子馍,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传统风味食品,也是当地的饮食特产。当地流传着“清明节吃蒿子馍不害眼”的说法,因此有清明节吃蒿子馍的民俗。每年3月,来到这里的客人大多都喜欢尝一尝这一独特的食品。
谭家河蒿子馍
谭家河蒿子馍起源于清末,历史悠久,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食品,具有口味独特、口感好等特点,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再加上制作技艺方便易学,在农村和城市有很多人会制作,群众基础很好。
谭家河蒿子馍以当地盛产的几种可食用野蒿(如白蒿、水蒿等)为原料。在每年春季,村民去野外采摘一些新鲜的嫩蒿,焯水后用刀切碎,加入面粉,和成面团。再包上用腊肉、鸡蛋、粉条、千张等做成的熟馅,最后将包好的蒿子馍蒸熟即可食用。
谭家河蒿子馍传承人周家凤为弘扬当地民间饮食文化,挖掘整理饮食文化,在继承其母亲方崇选做蒿子馍的技艺基础上,又吸收百家之长,将谭家河蒿子馍的制作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多新的花样,为谭家河蒿子馍的传播推广作出了很大贡献。
近年来,浉河区逐步发掘、抢救、保护谭家河蒿子馍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谭家河蒿子馍已被定为浉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并收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广大食客的喜好与追捧也将为谭家河蒿子馍创造无限广阔的市场。(叶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