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号称“小苏州”由来考
2022-06-14 浏览量:0

弋阳古城 郭华书 摄

潢川县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位于豫东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中心,是南下大别山区门户,辖区面积1666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人。潢川县黄帝时为光国,春秋为黄国,战国属楚弋阳县,曹魏置弋阳郡,唐置光州,民国二年改光州称潢川。

彩虹飞架潢川城 潘建光 摄

潢川县有“小苏州”和“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谓。古代潢川城镇潢桥头有一石牌坊,上书“河洛重镇,吴楚上游”。潢川古今文人雅士有称“楚人”“楚乡”的习惯。“中原硕儒”光州马祖常有诗云:“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

潢川县之所以号称“小苏州”,考其由来,大抵有以下渊源。

潢川县政府(光州府旧治) 陈国太 摄

一、潢川县是春申君黄歇故里,潢川与苏州又同为春申封地。《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於秦。”“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於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宋《古今姓氏书辨证》载:“楚灭黄,其族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潢川古为黄国,前648年楚兼并黄国设弋阳县,黄人于是以国为姓氏。黄歇本黄国贵族后裔,封地首封于淮北黄国故里今潢川县,所以《史记》曰:“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黄歇作为太子师,护佑楚太子入质秦国,协助楚考烈王登基,后官至楚国令尹(相国),获封包括今潢川县在内的淮北12县作封地,在潢川县今县政府驻地居住十余年后,又改封吴地今苏州等地。由此,潢川与苏州结下不解之缘。

二、黄歇同时开发了今潢川和苏州,不仅是楚弋阳县的开发者,也是环太湖流域今苏州、无锡、上海等地较早的开发者。春申君黄歇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经济学家,但更为公认的是最有成就的水利专家。黄歇获封包括楚县弋阳在内的淮北12县,在他的治理开发下,弋阳县成为“鱼米之乡”。他把治理楚地弋阳的经验运用到了吴地苏州等州县,逻辑上也是合理的。《苏州志》《吴县志》记载,黄歇善于治水,主要工程有:大内北渎,四纵五横,使苏城格局既定;以土掩水筑偃埭,因此有黄埭;浚治吴淞江,活苏淞水注入海,故地名黄浦,所以有春申江、黄浦江、申城等称号。这些都是万世之利的功绩,有赞曰:“四纵五横,布城划一,黄埭黄浦,万世得益。”正是他对于沼泽地、盐碱地的卓有成效的治理,才使得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一举成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2002年至2003年,黄埭镇在裴家圩围堰一带建设湿地水景,取名春申湖,以示纪念古时在此“筑堰成埭”的春申君黄歇。《越绝书》载:“吴东西仓,春申君所造。西仓名曰均输,东仓周一里零八步。”一座仓库,周长竟有一里八步,其面积相当可观。古代的仓主要指粮仓。这样的两座仓堆放的粮食当不在少数,由此并可以推测苏吴农业生产的盛况。《越绝书》又载:“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阙两城以为市。”在春申君黄歇的治理下,苏州不仅农业发达,物阜民丰,仓廪充实,而且商业已经十分繁荣,一个城市居然容纳不下,还要“阙两城以为市”。春申君治国有方,开发了吴地,有了超强经济实力支撑,才可能有“门客三千皆珠履”的恢弘气象,和营造豪华壮观相府的浩大工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越绝书》对它也有详细的记载:“今宫者,春申君子假君宫也。前殿屋盖地东西十七丈七寸,户溜高丈二尺。库东乡屋南北四十丈八尺,上下户各二;南乡屋东西六十四丈四尺,上户四,下户三;西乡屋南北西十二丈九尺,上户三,下户二;凡百四十九丈一尺。檐高五丈二尺,溜高二丈九尺。周一一里二百四十一步,春申君所造。”

付店镇黄姓文化广场 刁拥军 摄

三、潢川与苏州文化的相似性。吴地原来的丧葬习俗,是封土为墩,盛行土墩墓。不挖墓坑,在墓底铺垫石块、烧石或草木灰,放置棺椁,堆土成墓。楚国最早的葬俗,则恰恰相反,挖坑深埋,地表不封土。吴楚交互影响,后来,吴越开始挖坑,楚地则开始封土,两地的墓葬文化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考古学发现的江苏丹徒北山顶墓、苏州虎丘墓等,均在土著文化特色之外,蕴含了大量的楚文化色彩。苏州虎丘墓坑深2.8米,即是实证。春申君从楚地带大量随从进入江东,贵者可以扶柩还乡,贱者和意外死亡的,则需就地下葬。楚人安葬到吴地,两种风俗兼顾,采取了挖坑置放棺椁、墓顶封土成丘的办法,使得这种办法成为当时的“正统”做法。

四、黄歇不仅开发了吴地,也将弋阳的楚文化带到吴地,是弋地、吴地文化交流的滥觞。潢川城号称“河洛重镇,吴楚上游”应当有黄歇的一份贡献。黄歇不仅开发了封地弋阳县,也将古黄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物种、民俗和文化带往苏州等地。黄埭镇至今依然有一首儿歌流传在民间:“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尔后再开春申塘,领头的大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黄泥浜。” 历朝历代,苏州市范围内不少集镇都建有城隍庙,城隍神都以春申君为尊。今天的苏州人依然敬重春申君,奉之为城隍,立之为神主,定期祭祀。潢川与苏州的很多生产生活习俗十分接近。潢川是“鱼米之乡”和甲鱼、桂花原产地,潢川人擅长种植水稻、芡实、莲藕,善于养殖抓捕鱼鳖虾蟹等水产。苏州同样是中国水产品生产大市和水产集散中心。黄歇十分喜爱桂花,而苏州同样是桂花遍地。这或许与春申君黄歇移封吴地有关。

潢川县春申君黄歇塑像 陈国太 摄

五、苏州的民间神灵是春申君黄歇。楚移都于寿春后,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吴地。春申君自楚县弋阳而来吴地,为治理苏州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为了纪念、感激他的不朽功德,特在城内建庙供奉。苏州、长洲、吴县都以黄歇为城隍神,希望他继续护佑当地百姓。《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就有两处,一处春申君庙,一处城隍庙。唐陆广微《吴地记》有“城隍庙,其初春申君也。”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2》:“春申君庙,在子城内西南隅,即城隍神庙也。”明正德《姑苏志》:“春申君庙,在子城内西南隅,祀楚黄歇也。”明杨循吉《吴邑志》:“府城隍庙,原在子城西南陬,莫详其所始,相传以春申君为之。”明清时期,苏州各地都有城隍庙,城隍神以春申君为主。苏州的姑苏区王洗马巷(景德路94号)、相城区黄埭镇的城隍庙至今依然存在,香火旺盛,他们供奉的城隍神都是春申君黄歇。如今,走进苏州的相城区,春申湖路、黄埭镇的春申路、黄公荡、春申湖度假酒店、酒家店铺、春申社区等纪念春申君的标志,随处可见。

六、城市建设特征、建筑风格以及两地民俗民风相似。潢川县(光州)城临淮河支流潢河而建,一河穿两城,形制上是个水上“太极城”。潢川县降水充沛,河湖密布,水产丰富。城内湖泊众多,绿树葱茏,繁花似锦。市民房屋、官府府邸大都枕水而居,官商办事出门多行船。当地老百姓喜水,善于驾鱼鹰(鸬鹚)捕鱼。因此,潢川不仅与苏州城的建筑特征相似,潢川民居和生活习俗也与苏州部分类似。

黄国文化馆 陈柏松 摄

七、历次南北移民运动中,苏州部分移民来自潢川县。潢川县向江南有七次大规模移民。其中太平天国运动中,苏州、南京等地因为连续十四年的战争影响,已是十室九空。据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记载:“江、浙、皖三省被贼蹂躏之地,几于百里无人烟,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战争导致苏、浙、皖三省人口锐减。关于苏、浙、皖等省人口减少的总数,史学界有三种看法:“1亿以上”;“2至3千万之间”;“5至6千万”。战后,清政府令李鸿章从豫东南移民垦荒,填充苏州等地的人口缺口,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期间,有不少潢川县人移民到苏州等地。

八、历史上苏州、潢川两地经贸往来频繁。唐代至民国潢川县称光州。光州、苏州两地物产丰富,均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唐宋时期,两地靠淮河与大运河之交通便利,往来频繁。《光州志》载,唐代光州为大唐名城,辖定城县(州治)、光山、殷城、固始、仙居等5县,为上等州,物产丰富,商贸繁荣,是粮食、树木、茶叶、丝绸、药材等的物资集散中心。宋代,光州置榷场,为宋金、宋蒙之间粮食、茶叶、丝绸、布匹、铁器、战马、牛羊、奶制品、花石等的国际贸易交易中心。明清时期,光州城遍布全国各地的会馆,历史罕见,而最为有名的是江南会馆、怀庆会馆。苏州产盐、铁器、丝绸,光州盛产药材、水产品、皮货、茶叶、金银饰器,均为商人收购的大宗商品,大商巨贾常年往返于光州城和苏州城。他们不仅将两地的物资进行了交流,也将两地文化融入人民日常生活之中。(潢川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陈国太)

编辑:何海荣

审读:郑烨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