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打造美丽人居环境】息县:垃圾分类引领乡村文明新时尚
2022-05-09 浏览量:0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江 尹斌

初夏时节,走进息县小茴镇张老庄村,天蓝、地绿、水清,好一派生态宜居的田园风光!殊不知,曾经的张老庄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俺们村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干净多了,群众乱扔垃圾的习惯也没了。”5月6日,谈起变化,该村64岁的村民卢振中感慨万分。

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2018年以来,息县从源头上抓垃圾分类减量,探索建立“户分类、组收集、村分拣、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新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在村庄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息县着重在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垃圾分类以及监管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确保“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常态化运行。

在杨店乡张围孜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两个垃圾箱,厨房垃圾干湿分类,每天流动垃圾车会准点穿行于村头巷尾收集垃圾。

“20个打结的塑料袋积10分,10个洁净的玻璃瓶积10分。”张围孜村小学学生李梦阳一字一句念出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券上的说明。他紧紧地攥着利用“五一”假期捡拾塑料袋和饮料瓶换来的400分兑换券,一早就兴冲冲地来到村头的爱心超市,换取了心仪已久的乒乓球拍。

“过去的垃圾都是一倒了之,现在搞垃圾分类,分得好就能得到‘绿色积分’,兑换物品。”息县教体局驻张围孜村第一书记张生舞说,“垃圾分类一点儿不难,我们采取‘二次四分法’,由农户初分、保洁员细分,将垃圾分为可腐烂、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他不可回收4类,可实现源头减量60%。”

张围孜村长期以来持续完善“村评价组,组评价户”的有效机制,合理利用现有40个公益岗位。全村30余公里道路和17个村民小组公共区域卫生,统一谋划责任路段,5名保洁员定期保洁,每个村民小组内设置公示牌,定期总结和表彰,工资实行绩效发放。同时,在各村民小组设置“双色”垃圾桶并固定位置,“可沤肥”由负责村民组卫生的公益岗位统一转运至组内集中沤肥池,沤出的肥转换为公共资源或定期清运。

垃圾变废为宝、垃圾源头减量、让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二次四分法”等垃圾分类方式逐步在全县推广。

据悉,自实施垃圾分类以来,该县制定了乡村垃圾分类方案、“生态文明示范村”垃圾分类工作考评体系以及生态文明公约、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办法、职责履行考评制度,开展生态文明日、积分兑换、构建联盟体守护生态等,形成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实施“农户+公益岗位+分拣中心”三级资源分类,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升级的不仅是村容环境,更是环保理念。

如今,行走于息州大地之上,到处环境优美、清新如画,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人们不仅看到了近年来息县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从广大干群脸上看到了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

记者:余江 尹斌

编辑:翟存鸣

审读:何海荣

审核:陈晓军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日报>>客户端